《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50》 謀而後動
有一種我很熟悉的人格特質,稱之「我要,可是我做不到。」,通常聽到前面兩個字,後面那句話被說話的人隱藏住了。
說穿了,這是每個人都具備的基本特質,至於做得到或做不到,有勇氣的人嘗試,缺乏勇氣的人拒絕嘗試。
我從教育斷食體驗人性,不是一陣子,不是一年,是十多年,透過學習和體驗,多數人很快確認斷食和健康的密切關係。
「我要」是第一個聲音,那種自信很難得,那種希望很稀有,可是經過好些年之後,自信呢?希望呢?
有,找到了,還在心裡底層,可是旁邊多出了幾個字,那是但書,寫著「需要的時候再做吧!」,還好還在,還好暫時還用不上。
真相是,需要的時候,身旁是醫護和家人,你想幹什麼,沒有人理你。
可以做到的事卻不做,很想完成的事卻遲遲不行動,這是很令人不解的人格特質,可是比例出奇的高,我不停探究這些人的內心世界。
這些人心中永遠預留著明天的空間,因為還有明天,明天之後還有明天,他們不會想到後天,他們的後天是明天的明天。
他們的思考版圖中留給辯解很大的空間,理由排排列出,形成一座藉口的長城,編織理由是慣性,推諉責任是習性。
理由都很正當,藉口都能成立,可是他們心裡多少清楚,這是自己懦弱的面具,所有的柵欄都由自己親自上鎖。
責任都在由藉口劇本中的人事物承擔,不刻意推卸責任,可是一旦理由成立,劇中人物承擔起你所推辭的責任。
生病是身體承擔責任的結果,長期讓身體承擔責任了,就讓身體繼續承擔責任,反正不差今年,繼續拖個幾年應該還可以挺得住。
我問自己,如果從小到大,所有生命事都有人幫我做決定,我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你一定認識行為表現像小孩的大人,或者是眼神永遠不會正視前方的人,他們或許有能力做事,可是沒有能力承擔責任。
我們都曾經是這樣的狀態,可是沒有意外,我們會長大,會破繭而出,會把內在小孩拉拔長大。
我告訴學員學斷食要有計畫,要有教練陪同作計畫,有人聽不懂,反問我:「要做就做了,需要什麼計畫?」。
我告訴學員建立自己的記分板,不是要給自己打分數,是運用數字做計畫,譬如每星期的斷食日,譬如每星期的總餐數,譬如執行肝膽淨化的計畫,譬如半年或一年的長斷食計畫。
去健身房上課要計畫,上瑜珈課要計畫,和好友相約爬山健行也要有計畫,養生也需要一套完善的計畫。
連續十年坐在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一個位子,做相同的事,領差不多的薪水,換工作的念頭每年都出現,可是就只是念頭。
繼續又過了十年,情況依然沒變,主管換人了,老闆也換了,身上的肥肉也多了,依然沒有改變的勇氣,直到被新老闆叫去辦公室,告知被資遣了。
這種人生劇本有一個特色,就是沒有計畫,因為不需要計畫,因為今天是昨天的重複,明天是今天再做一次。
上過初階,有人提問要怎麼開始,也有人什麼話都沒說,就靜悄悄的開始,心沒準備好,材料也沒準備好。
再三強調計畫的重要,結論是半途而廢的都是不相信計畫的人,最後主張這條路不可行的都是不願意做計畫的人。
減少犯相同的錯誤,就是跟緊有經驗的前行者,人生劇本卻都不是這樣寫,都是覺得自己不一樣,都是繼續犯相同的錯誤後,想起前輩行前的提醒。
一直在犯錯的人有一種錯誤的信念,誤以為時間還很多,事實不然,最終在時間不等人的覺悟中扼腕。
年輕有犯錯的本錢,年老呢?時間掌握在自己手上,還是上天?
謀定而動,做個計畫吧!是你會付諸行動的計畫,時間不多了,不多了。
(成就大事情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做計畫,另一是時間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