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
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在養生的範疇內,這句話有調整的空間,在順從和服侍的行為中,子女有呼應父母親身體意識的責任。不熟悉身體意識的人對這樣的描述絕對陌生,概念中是身體要聽話,當父母親是被照顧的一方,父母親的身體對於我們所下的指令就得服從,這是一般人所堅守的孝道,這是民間最習以為常的孝敬之道。我們的認知和父母親身體的認知一旦相距遙遠,結果一定是父母親的身體承受了不該承受的苦痛,我們非但沒有感受到這些苦痛,還追加苦痛。
情況總是不得已,老人家年紀大了沒有自主能力,老人家必須得仰賴藥物存活,我自己也經歷過關注父母親健康而必須面對所有存在的不得已。可是,不得已是如何造成的?不得已總有個可以扭轉的時候,不去看父母親的不得已,看到鏡子裡面那個人,想想這一刻,你是處於不得已,還是得已?主題是這一刻,主角是我們自己,劇情都類似,都會重複演出,很快就會輪到子女來照顧我們,很快即將進入不得已劇情的延續,健康的主人早已離我們而去。
健康的主人,多麼抽象的概念,多麼陌生的詞彙,深思其意境,不就是眼前維持我們生命跳動的那些瓶瓶罐罐?不論是維他命或是魚油,不論是降血糖或降血脂,不論是精神科用藥還是神經科用藥,下指令的不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銷售人員,請留意一個重點,身體沒有決定權,身體是聽從命令的單位。來自一位專業人士的提示,被告知必須靠這顆藥長期維持血壓的穩定,結果變成藥不離身的人,如今得靠子女把藥物準備好,隨時提醒不要忘了服藥。
文明示範了典型的退化劇本,目前全世界都通用,首先讓我們吃很好,接著讓我們吃很多,最終的結果變成病很多,接手的單位繼續擴大我們生病的版圖,不會好的病更多了,這些病人吃的藥物更多了。再問一次,那身體呢?身體的立場和聲音呢?請記得吃藥的人還有身體,既然身體還在,身體意識就在,身體的原始能力就在,回歸身體意識的路就依然開放,讓身體做決定的機會就依然存在,自己照顧自己的能力和機會就可望恢復。
主題是這一刻,主角是我們自己,子女或者還小,或者都已經長大獨立了,想想他們賺錢養活自己比起我們當年更加辛苦,假設他們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他們也知道會有照顧年邁雙親的那一天,似乎就在彼此的約定中等待那一天的到來。某個角度是孝順,換個角度是拖累,是不負責任,是我們的頑固製造子女們的負擔,是我們甘願成為被動的軀殼而折損彼此的健康水平。
誠懇建議,就是這一刻,放下身段,丟掉固執,打開心門,很用心的研修身體學分,讓自己的身體告訴你如何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