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長斷食的群體鼓勵和分享文中,大家已經很習慣的在最後留下Keep Going的提示,代表路還要繼續走,代表這是一段無止境的修行。

路是人走出來的,路也是人鋪出來的,前者在森林中處處是人走過的痕跡,後者在山路中,讓行者體會「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意境。

記得人生第一次七天斷食,完成之後,我已經和自己取得共識,我一定會Keep Going。

成為講述者是意外,成為推廣者更非自己的意圖,因為利人利己,當然義不容辭。

寫斷食的源起是感動,教斷食的動機是責任,苦口婆心成為我留給多數學員的印象。

 

隱約看到腳下走過的路痕,不是我一個人的足跡,還有很多人的腳印。

有些人的腳印從出現之後就不曾消失,稍做統計,消失的足跡佔多數,半途而廢是常態。

這一條路從來不是對錯的審判,只是機會,或許也有命運的成分,錯過了一次登山活動,還有下一次的機會。

可是你不能總是不走出去練習腳力,因為肌肉和意志一樣,需要磨練。

走出去是很有趣的議題,今天想出去走或不想出去走,可能今天的情緒和動機和明天不一樣,不小心或稍加留意,都會發現惰性的影子。

不應對自己太過嚴苛,也不能總是對自己姑息,我就在這兩者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斷食體悟。

 

只要承認自己是凡人,你就得面臨惰性和癮頭的引誘,和自己對話沒有清高與否的選項,只有要與不要的選擇。

如果吃讓你開心,你就應該暢快的吃,可是如果吃的結果總是讓你更加痛苦,那麼你應該回頭檢視自己的開心。

在養生修行路上,最容易讓行者混淆的就是所謂的你、自己和身體等不同的角色,你開心是真正的你開心還是迷路的你開心?

問我吃開心還是斷食開心,我的答案是吃,可是問我的身體相同的問題,答案就不相同了。

重點來了,吃是你吃,還是身體吃?人生路是依著自己的習性走,還是依著靈性的指引走?

原來,養生之道還得先把自己的身分和定位搞清楚,研究微生物的學者提醒我們,人體的九成基因從細菌而來,還是得接受原來的自己是多麼微不足道了。

 

曾經分享小黃瓜的故事,那是刻骨銘心的一種領悟,我領悟到和食物親密接觸的片刻,居然連結腸道細菌的喜悅。

從來都不愛小黃瓜的人怎麼突然愛起這個食物了?原來是我的腸道換了新住民,而且社區已經建構完成。

那是足跡的故事,是細菌不斷釋放訊息的結果,是細菌的足跡凌駕了身體的傳導,是細菌的喜樂取代了身體保留的記憶。

斷食的足跡連結到細菌的足跡,這是多麼出人意表的創意,我所理解的是大自然的創意,是老天爺的創作。

平常都是這樣解說斷食的執行細則,不要忘了斷食的過程是整頓腸道菌相的時機,沒有食物打擾的時候是置入好菌最佳的時機。

吃依然存在喜悅,唯獨喜悅很短暫,而且很珍惜,當身體的感受成為最重要的價值,適可而止總是身體適時的提醒。

 

每個人每天都會經歷身體安靜的過程,也就是沒有食物在身體裡面也沒有飢餓感的某一刻,請把這一段經驗記住,然後將之放大。

體驗空腹必然是養生關鍵的啟蒙,我們很幸運,在摸索空腹的過程得到台灣發酵精華的支援,這一段足跡在每一位斷食行者的記憶中必然美好。

斷食是否困難從來都不是想像,而是願意嘗試之後的足跡回顧,我們不會鼓勵

清水斷食,因為最安全的生命資源就在你身旁。

願意同理身體的人就會做斷食,深化斷食的人就更能同理自己的身體,優勢循環的道理就是讓美好的事情不斷的擴大影響圈。

這十多年以來,我講的課程次數可能已經超過一個正常體能的負荷,必須說,因為斷食才有這樣的體能,因為酵素才有如此的能耐。

曾經在馬來西亞和星加坡受邀面對上百人演講,中國大陸很多城市也都有我們的足跡,最終還是覺得深耕台灣是最有意義的旅程。

 

本文的靈感最終一定落在說不完的感激,生命的足跡多虧有這麼多緣分的提攜,斷食的足跡多虧有這麼多令我感動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