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自己一個問題:「中了兩億頭彩之後,你還繼續上班工作嗎?」。

把老闆開除是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這個決定為何要等到手邊有錢才能做,你或許有所解釋,唯獨真正的原因在動機的位置。

為了生存而行動是所謂的第一驅力,「第一驅力依然舉足輕重,但它無法完整解釋人類的本質。」

「我們還有第二驅力,即是對酬賞趨之若鶩、對懲罰敬而遠之的本性。」,沒有勇氣開除老闆,一般人都困在這兩種動機模式,也是所謂的激勵1.0和激勵2.0。

沒事打發時間玩手遊,下班後在家玩網路遊戲,過關斬將獲得虛擬的獎賞,是否問過自己:沒酬勞的事情為何做得如此開心?

「人其實具有更高層次的驅力」,只是我們甚少深入分析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模式,腦袋受困在胡蘿蔔與棍子的規則中。

 

提到工作,幾乎所有人都會開啟大腦中的第二驅力,瞬間關掉開發無窮資源的內建作業系統。

在我個人所接觸的人際中,坐困愁城的人比例出乎預料的高,甘願自己的人生受制於薪水的牽制,這種情境和年齡完全沒有關係。

這本《動機,單純的力量》在十多年前出版即快速吸引我的關注,對於作者的動機理論極度著迷。

我的工作一直在處理做什麼和為什麼之間的游離,長期以來也都在不同的動機模式中探索,這本書是近年被我反覆閱讀求教頻率最高的書。

「人類有種內在驅力,渴望自動自發、為自己做決定、與他人產生關聯,當這股內在驅力得到釋放,人的成就更高,生活也更豐富。」

那種短時間之內看見明顯效果、長時間之後卻一敗塗地的事情,你見證了多少次?重點是你又從中體悟了哪些道理?

 

如果,現在的你對周遭的事物完全提不出任何興致,那並非原來的你,而是一些環境因素限制了你的好奇心。

如果,現在的你早已成為完全被動行事的人,那也不是真實的你,而是在獎懲的對價教育中掩蓋了原來的你。

「當我們來到人世,難道與生俱來就有被動、怠惰的迴路?或者,我們的先天迴路其實是積極而進取?」

深究動機之後,看穿人之所以自甘墮落,看懂人之所以認果為因。

寧可吃虧的行為或許令人費解,不計代價的投入或許看似愚蠢,從第三驅力的視窗方向,這些行為的最終結果總是無從挑剔的圓滿。

「人類,天生就是目的-超越小我生命、能夠長存於天地的志業-的追尋者。」,在目的導向帶領利益導向的行動章程中,不但有機會開發自己的潛能,更有機會累積不可思議的可觀報酬。

 

十多年前閱讀這本書,針對內在動機產生極大的研究興致,尤其對於作者提出之動機三大元素深入探討和思考。

我後來分別鑽研三大元素,尤其是自主和專精,針對「專精是一條漸近線」,引用在自己對於身體世界無窮盡探索的描述。

「永遠在趨近它,卻永遠也達不到它。」生命的奧妙和身體世界的深奧異曲同工,卻都永遠無法探索到全貌,重點是什麼力量讓我們維持前進的動力了?

不論你此刻在忙什麼或是靠什麼工作維持生計,是否擁有自主權對應你的動機位置,清楚自己是誰以及清楚自己要什麼會很精準連結到動機的位置。

以上這一段陳述對你而言如果稍嫌陌生,或許這時候正是你好好整頓自己人生的機會,因為你遲早要面對外在動機所造成的生命耗損。

「專精之所以吸引人,就在於它若隱若現、欲拒還迎。」我個人很能體會作者以艱苦來描繪專精,人一生就是要做好對得起自己而且絕對不會後悔的事情。

 

前一陣子前往台北教育大學勘查新書發表會場地,我在學校的一面牆上看到校友捐款給學校的名字,旁邊還寫上捐款金額。

重點不在金額,在校友對於學校的歸屬感和支持,重點當然在他們願意主動回饋母校的那份心。

捐獻有很多種形態,會讓人們感動的不是你有多少錢或你捐多少錢,是你幫助了多少人,是你照顧了多少人。

內在動機從愛出發,會在最需要愛的地方落定,具備內在驅力的企業主絕對不會聚焦在獲利,他們除了會照顧員工,一定還兼顧社會責任。

我們現今的社會把榮耀聚焦在大企業的光環,企業主的身價被傳媒大肆渲染,這就是一種動機2.0的延續,代表民間的氛圍很難掙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性。

「以激勵3.0作為作業系統的企業,它們的目標在於目的的追求,利潤是它們的觸媒,而非終極目標。」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開讀書會導讀的好書,因為所探討的內容如果不經過討論,讀者並不容易融會貫通。

另外,精通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意境還需要生命歷練,我不敢說我絕對夠格,在推廣養生的道路上,針對動機,我體悟滿滿。

動機最終進入我的交友門檻,不是評分,是真實感受,不交、淺交或深交,取決於對方的動機位置,因為終究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