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有與人「交手」的經驗,地點多半在咖啡廳,不是對方溝通我,就是我溝通對方。

交手可以期待成交,或者溝通順利,最後取得共識,關鍵不一定在起心動念,也不一定是某一方的目的性。

「影響人類行為的方法只有兩種,操控或感召。」這是進入《先問,為什麼?》這本書的主軸之前很重要的暖身。

即使在咖啡廳的一對一溝通,試圖操控對方的心念都在,或許努力感召對方的起心動念也沒有缺席,結果可能操控者獲勝,也有可能感召者成功。

合理評估兩者的比例,操控心念至少佔有八成,有趣的是關鍵不在操控者,而在被操控者的短程視野,畢竟這就是消費世界的面貌。

「無論造成恐懼的原因是真是假,恐懼絕對是最強而有力的操控手段。」醫院是恐懼的消費市場,便利商店則是便捷的消費市場。

 

全世界的選舉文化都如出一轍,不是操控,就是感召,決定勝負的因素與其說在選民的智慧,不如說在選民的眼界。

從候選人的談吐和眼神可以看出其訴求,目的是要當選,還是為民謀福利。

目的和動機遙相呼應,你意圖獲得什麼,你的眼神就顯現什麼。

操控者和被操控者統治了世界,兩造之間之所以一拍即合,因為眼界落定的位置很接近。

「當操控變成常態,所有人都是輸家。」這句話多少陳述出地球人此刻對於世界末日的恐慌。

「驅動經濟發展的短視近利,其實正在摧毀所有人的健康。」這就是讓我很有感的認果為因現象,我們身處一個不知道原因的世界。

 

「最諷刺的是,身為操弄者的我們,反而被自己創造出來的系統無情操控。」

每每在閱讀中反思:我們活著就是要捲入這場急功好利的遊戲嗎?經驗總是回應:這就是身為人必經的洗禮。

「的確,在今天的世界裡,操弄就是常態,但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

一份工作做了快20年,終於在近幾年出現追根究底的貫通,每一件事情當然都有其根本源起,這麼簡單的道理居然還得經過生命不斷的沖刷。

「為什麼」堂堂進入我的教材骨架,模陵兩可的論述都必須深入追究,我有責任把「為什麼」強力置入養生學習的思考模組中。

這本書堪稱《動機:單純的力量》之深究版,也是我不停的從書架上抽出來反覆求教的經典作品。

 

「你必須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別人買的並不是你們在做什麼,而是你們為什麼而做。」

以上這句話是多數讀者認識作者的初印象,也將是作者未來留芳後代的經典思考。

我們常說「學校教的早已還給老師」,為什麼學校學的知識如今不再是我們腦袋裡面的知識?

閱讀過《先問,為什麼?》,我看到兩個面向,首先是生活中不再履行這些知識,其次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這些知識。

從我自己的工作反思,首先是我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成為教材內容,其次是如果老師不知道自己為何而養生,學生也不會知道為何要做老師所交代的事情。

從養生的視窗,看到不知為何而做的普及性,病患都知道為何要吃藥,卻都不知道病況是如何發展出來,這是用藥邏輯最大的謬誤。

 

「一旦失去為什麼,就剩下做什麼。」我把這句話引用在進階課程中,講述的主題是重症的治療。

重症病患之所以接受治療,因為他們的意識接收到恐嚇的操控,不是單純來自主治大夫的恐嚇,是大環境對於他們所罹患的疾病所形成的集體共識。

醫生沒有把握這樣的治療方式是否會成功,卻執意要病患接受治療,確定失敗之後,再更換另一種治療方式。

醫生不知道為何要用這樣的方式,病患也不知道為何要接受這樣的方式,病患的恐懼成就了醫生的專業,也成就了更多的不知道。

「不知道原因是很可怕的現象」,這段話不是引用作者的文字,是我自己有感而列入課程內容的提醒。

想起終身不認識自己身體的多數人,想起一輩子成為他人價值觀附庸的多數人,想起自己掙扎的過程,想起自己掙脫之後的喜樂。

 

我曾經以十年為一個階段檢討自己的一生,很清楚30歲到40歲這十年影響我一生至劇,也決定了人生後半場的覺悟力道。

那就是一段不清楚為什麼要做而做的階段,我不但不清楚自己為何要開公司當老闆,甚至不知道這樣做要往哪去。

那是一段只想賣什麼賺錢,以為自己很懂商品,卻不瞭解人心,也不懂人性,結果為了面子而失去了裡子。

「信念會產生,是因為我們覺得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做事的時候,並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我深信從為什麼出發,不但可以順利知道怎麼做,接下來會更順利的進入做什麼。

把自己的年紀因素和志業方向結合在一起,看到社會對於自己所堅持理念的需求,也看到子子孫孫對於我們所推動的養生革命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