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維老師創作摘錄之079》 問題的本身才是問題
「安慰劑效應(The Placebo Effect)」算是醫學名稱,我總是從案例的推敲中感受到醫療的自大,稱「安慰劑」或「心理作用」都好,說者本身多少都有睥睨事實的意味。聽說得癌症的病人在環遊世界中康復,我父親發出恥笑聲,他是一位終身奉獻給臨床醫療的退休醫師,可是在我個人周圍的影響圈,沒有人懷疑這是經過加油添醋過的故事。生理不斷在造就心理,心理也確實影響到生理,就好像你對「巧合」的詮釋一樣,遲早就是融會貫通的那一刻。
聽到健康老師解釋身、心、靈所構築而成的「全健康」,你確實深信不疑,可是在面對生理所發出的疼痛訊息,你未曾考量到情緒因素,包括最近工作上的壓力、忙碌所造成的緊張以及一些職場人事紛爭所引起的心浮氣躁。這是一般認知中的醫學範疇,也是健康的腹地,身體就是身體,心靈就是心靈,肚子就是肚子,大腦就是大腦。例如感冒所引起的高燒,思考主軸都是那些該死的病毒,是物質的,是生理的,是呼吸道的,是耳鼻喉科的,需要休息的部分是身體,卻少了有心靈療癒的空間。
向醫師描述病情很合理,拿掉醫療的面具,我們探討健康,結果提出來的還是病情或是生病的歷史。「可不可以吃」是一種制式的健康問句,「有沒有效」是另一種典型的健康問題,「該補充什麼」是另一種更為直接的健康疑惑,對我來說,和「我什麼時候會離開人世」或是「我為何活著」一樣,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也就像探討「標準答案」一樣,為了成績是一種定義,為了自我價值,可能又是截然不同的解讀。(《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之「問題的本身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