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兩年多,我依然是不會料理的人,可是我必須為自己準備食物,超商和便利商店幫了不小的忙。以前夫妻兩人生活的日子,吃很方便,食物也從來不缺,我的身體狀況比起現在還要優,情緒有寄託對象應該是因素,食物新鮮必然也是因素。說到食物是否新鮮,從成本效益分析,到餐廳用餐遠比去超市買食物還要划算,這是我的結論。因為食量有限,可是在超市選購,從備糧的動機出發,不小心會買到不該買的食物,採買的時候不小心放大了食量。

 

覓食是這一刻的需求,被糧是未來的需要,走進餐廳只有一個目的,即使是打包,也是覓食慾求過度的結果。走進傳統菜市場或超市,家中負責採買食物的人想的是覓食或是備糧?成為獨居人之後,這兩種意圖在我腦中同步盤旋,我固定驅車前往民權東路網球館的全聯購物,這裡提供熱食、冷食和冷凍食物,我來此覓食,同時也進行備糧。備糧的需求經常扮演攪局的因子,充填了冰箱的空間,也充填了家人脂肪組織和腸肝垃圾囤積的空間。

 

每一次颱風天都很有感,光是大型超市的強購人潮就是養生中道內與外的對照,我很難想像自己也在排隊搶食物的隊伍中,因為早已練就了不吃也不會恐懼的功夫。為了颱風前往超市備糧的心知肚明,一兩天的颱風假,冰箱的存糧都夠吃,櫥櫃裡乾糧也都夠用,這種景象代表人們不是窮怕了,是餓怕了。這正是檢視自己生存動機的時候,人是活著才必須吃,還是要吃才能活著?活和吃之間有其優先順序,活是一種本能,吃是一種需求,在健康的版圖中,活是一種天賦,當人們都把治療病痛視為比身體的天賦還要重要,人潮就湧現在醫院大廳了。

 

備糧是基因所刻意保存的能力,內分泌系統居間協調分配食物的去處,這裡所謂食物就是提供給粒線體動能的燃料,最重要的糧倉被安置在皮下,由脂肪細胞所建構的存糧空間。身體的設計和冰箱有太多的雷同,冷藏與冷凍反應了即時需求和未來需求的差異,重點是空間,家中有大冰箱的養大了家人的腸胃,放大了家人的脂肪糧倉,提高了身體失常的機率。當人們不斷放大對於未來的需求,畫面就呈現在超市和醫院,類似在家中添增一個冷凍庫,我們可以無限放大冷凍庫空間,也可以無限擴大皮下脂肪的庫存。動機來源除了貪就是怕,而現代人之所以各個呈現病態,原因也整合成貪和怕。

 

撰寫本文的同時,我的腦中不時會閃過酵素的存糧,平日會刻意斷食的我們,非常時期也可隨時因應時局而斷食,斷食不全然為了缺糧,斷食的頻率和深度是健康的指標,刻意不吃是身體訓練我們邁向健康的手段。即將進入每年兩回合的長斷食旅程,我很榮幸陪同一批深諳身體智慧的養生尖兵,一段時間就把身體過度的糧倉庫存提出來使用,一段時間就全然委託身體去挖掘身上的廢棄物。健康的備糧觀不是儲存食物,是清空糧食,這就是我從冷凍食物和新鮮食物所得到的結論,因為食物有期限,我們身上糧倉中的脂肪也有保存期限,固定時間整理糧倉,固定時間設定重生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