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以前,我以「初生之犢不畏虎」企圖投資房地產預售屋,當時還沒有「市民大道」,永吉路的預售屋展示現場已經為「市民大道」的未來喊出樂觀預期,售屋小姐口沫橫飛向我介紹建物的價值和遠景,當場除了和朋友周醫師合購一個單位外,我自己買下了獨立的頂樓。不瞞你說,這種購買是完全靠衝動成交的,售屋小姐講得誇大,我也買得爽快,記得很清楚,成交後沒有多久,我已經聯絡不到這位小姐,所有接下來的問題都直接由建設公司承接。我才明瞭,賣房子還有成交之後閃人,不需要有所謂「售後服務」的責任,原來誇大是可以沒有法律責任的。

 

其實人生這條路上一直有「責任」和「承擔」的考驗,除了自己演出,還不時得欣賞別人表演,我生長在純樸的離島澎湖,加上父母親管教嚴謹,不要說從來沒有過欺騙人的念頭,連信用都在自己內心嚴格的把關,當我瞭解生意場合還有所謂「場面話」的時候,不知道已經被欺瞞多少次了。有一次,一個賣我人壽險的業務員向我借支票,當然有滿滿的承諾,只記得最後一幕是支票到期當天,我忙著找人,最後是自己軋了錢解決。我也記得這位朋友最後的態度,錢是還了,歉也道了,誠意卻沒有感受到,因為這個人後來又倒了會,而且避不見面,驚訝的還在後頭,這位仁兄現在還是某美商大保險集團的高階主管,這個事實並沒有脫離我對人生的體悟,很多手段短時間還是很管用的。

 

我經歷過許多和朋友合作的案子,包括自己擔任負責人的公司,也包括擔任團隊執行長的組織,我相信合作無法長久多半是彼此間的信任出了問題,只是事情都得善後,善後就是要有人處理,我的印象是最後一刻的畫面,我未曾缺席過,跟在身邊忙碌的總是員工和組員,合夥人都不在了。這些經驗令我對合作顯得格外謹慎,對於合夥則超級挑剔,這是事前,一旦決定就完全信任,即便是投資也絕對不過問與干涉經營。我曾發誓不再當老闆,因為那不是我合適的位置,我喜歡與人溝通,我樂於與人結緣,我願意投入推廣善知識,我在文字堆裡找到自己的生命力,期許自己能更展現承擔,寫出並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內容。

 

就在思考「承擔」的過程,我企圖找出和「善良」之間的連結,我把所見所聞一一驗證,我居然發現兩者在我的字典裡是同一件事,我試著演練出善良卻沒有承擔的狀況,發現它不存在,因為逃避承擔就已經不善良,在數學的「若且唯若」中,兩者是互通的,兩者是對等的。你如果問我「江湖義氣」一定是承擔,可是一定善良嗎?「願意承擔就是善良」就是我的解讀,仔細觀察一些周遭的人,人格和行為一定會出現對等,假的義氣也終在最需要承擔的時候露出馬腳,這是我的經驗法則,至今沒有出現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