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逸惡勞是生物天性
你曾經任性到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就想攤在沙發或床上?我有,平均一陣子就會發作一次。聽說那叫做「耍廢」,我接受自己耍廢半天,該停的時候就喊停。或許這是身心所營造的一種代償效應,每當勞累過度的時候,身體會需要來點任性的平衡。
我們在生活中不經意說出「好懶」,或這是「我很懶」,不論是自我調侃,或是說真心話,有很大的成分屬實。可是不能允准自己無限度的慵懶,我們都有為慵懶設下停損的經驗,該站起來做事的時候就該起身,該為生活打拚的時候就該出門去工作。
什麼情況會導致無限度的耍廢?簡單說是沒有驅動起身動作的環境,譬如不需要工作的人,譬如不喜歡上班的人,重點是缺乏激勵你上進的環境因素。學生時代就曾對環境有所體察,在競爭激烈的升學班很難不讀書,可是在放牛班裡面也可以找到幾位願意自我勉勵的個案。
環境因素有其關鍵性,卻也不全然干擾每一個人,特立獨行者自有其獨當一面的實力,關鍵的歷史事件都由這種人所締造。可是我們反觀需要被環境牽動的多數,正向的環境或是負向的環境就會把人集中往同一個方向移動,從人類的行為和歷史的紀錄觀察,負向的環境為何而形成?負向因素的操控者是不是只有人類?
動物會不會耍廢?從動物園的畫面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動物在什麼情況下會起身工作?牠們的行動動機何在?從細菌的聚量感應特性提供一些資訊,從動物集體遷徙的行為更加明確其行為動機,是以團體的行動為行動,是以團體的利益為動機。
生物是否都具備社會意識,科學家也許都各有其見解,我的思考集中在人身上,人可以離群而居嗎?人可以都不需要人際關係嗎?
長期觀察到一種很奇特的現象,健康是人的渴望,可是人偏偏很熱衷往不健康的環境靠攏,健康需要環境的營造,可是人總是會出現抵制環境力的行為,接近耍廢不起身的慵懶。
成為斷食教練的初期,很早領悟到這是一種需要建立環境力的學習,即使身為教練,也需要從環境的回饋得到前進的力量。可是事與願違,大環境的負面磁場不斷把人吸走,對於環境沒有感覺的很容易就被旋風所帶走。
學會斷食養生之後而遠離環境的個案幾乎都不再斷食,最讓我疑惑的是他們當初學習的動機,短程視野當然是一部分答案,另一部分就是好逸惡勞的生物特性。
如果你聽過台灣曾經支援新加坡養蜜蜂的故事,這不是寓言,是千真萬確的真實故事。新加坡四季如夏,理論上是生產蜂蜜的優質環境,結果總理李光耀都買台灣的蜂蜜,當時的台灣省長宋楚瑜聽到「新加坡蜜蜂比較懶惰」的說法,便派一組專家把台灣蜜蜂帶過去養殖。
起初果然改良了新加坡的蜂蜜品質,可是只過了一年,台灣的蜜蜂就被新加坡的天氣所同化,做不出好蜂蜜了。生物需要有危難意識的故事時有所聞,我們總是看到最缺乏憂患意識的不是低等動物,是人類,最會破壞好不容易建構好的環境也是人類的專長。
人類是不是就是把好逸惡勞這種生物特性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物種?我沒有答案,可是我可以確定人比動物缺乏團體意識,而且是最自私自利的物種。
最後提一個簡單的問題,請問已經很認同斷食養生的每一位,如果我們希望更多國人學習斷食養生,我們該怎麼做?如果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永遠很有自律的和身體互動,我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