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大學一年級就讀台大時,給自己出了功課,沒有任何人給了意見,我突然很想寫日記。

那是將近五十年前的記憶,我不清楚當時的動機,似乎希望透過撰文給自己打氣鼓勵。

寫了一陣子後,我把好習慣停掉,因為感覺在應付自己,不喜歡缺乏創作素材時所出現的挫折感。

回顧那個年代的思考層次,非常能夠體會當時的心境,從想做什麼到為什麼做不好,都一清二楚。

想寫日記是靈性的聲音,寫不好是大腦的挫折,兩者最大的落差是不知道誰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寫不好是因為涉世不深,缺少素材是必然,換成此刻的自己,我可以每天寫日記,每天都記錄靈感,每天都留下紀錄。

 

工作中一定有心得,心得轉成靈感,坐下來把靈感轉成文字是一件極度喜樂的事。

有一次,和欣樺聊起我的撰文情境,她說那是心流滿溢的片刻,這是真的,一點都假不了。

沒有人邀稿,卻不斷產出稿件,沒有酬勞的工作,卻樂此不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告訴我他懂。

對於撰稿,我從來都不畏懼,只要是我熟稔的議題,只要是我可以揮灑的主題,因此有機會擔任棒球和音樂雜誌的總編輯。

答應為鄭董事長寫回憶錄是一份職責,全台灣最合適這份工作的人是我,我也義不容辭。

另外有一位熱心公益的牙醫師好友請我幫忙寫他的人生故事,由於我們相識超過四十年,從服兵役就在醫院熟識,我沒考慮太多就首肯。

 

我接下了兩份沒談報酬的工作,因為重點不在報酬,在這份工作是否可在我手上完成。

每天都會在電腦看到妻子的照片,一張照片反應一段情境,一張照片可以寫出她短短六十年人生的生命價值。

我想寫她的炒米粉,我想寫她的炒辣椒醬,我想寫她無怨無悔照顧身障人士的心境,我想寫她在醫院值大夜班照顧我父親的態度,我想寫她因為愛兒子而愛貓的故事。

我計畫把對妻子的懷念寫成一本書,不是要賺錢的書,是記錄一位善良台灣女性,記載一位成就夫婿價值觀的賢內助。

至於我這另一半,除了虧欠,還是虧欠,除了抱歉,還是抱歉,經常記錄自私人性之餘,這次不會遺漏記錄自己只顧履行志業的自私。

講這些,不指望你都認同,走進書店看到那麼多書,每一本書至少都有一位作者,他們不一定為報酬寫書,我們只要知道書架上有用心寫的書。

 

對於自律養生,心中滿滿的熱忱,計畫中的家庭數目標還很遙遠,撰稿暫時還是以自律養生的教育方向為優先,其他就在有限時間內依序完成。

想像有五十位推廣斷食養生的人,我繼續放大到五百位熟悉身體之道的人,信或不信,都是美好的想像。

那一刻,我還是講台上那個人,可是這些精彩的健康故事需要有人來撰述,還沒有人報名之前,我已經占了名額。

韓國一位暢銷作家金浩然,最近出版一本《每天寫,重新寫,寫到最後》,我懂他要說的,我懂他創作的心境。

《不便利的便利店》很多人知道,我寫不出這種型態的作品,期待全職創作的那一天,更期待我的腦袋出現天馬行空想像力的那一刻。

寫,不需要別人給題目,熟悉思考和鍵盤的傳輸,題目都在天空中跳躍,接力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