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園林鶯是一種非洲的小鳥,我講牠們的故事講了快六年,終於在上週六說出一句很重要的提醒。

「你聽不懂這個故事很正常,因為你的思考邏輯無從解讀這樣的劇本。」

就是關在鳥籠裡面的小鳥可以自在的增肥和減重,牠們腸道裡面的細菌可以有系統的繁殖和搬遷。

如果你的大腦依然頑固,在堅守傳統的思維模式之餘,永遠無法理解細菌和生物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思考非洲小鳥胖瘦自如的劇本時,務必連結懷孕婦女腸道菌相的研究,不去分析細菌是如何交替的,只要知道細菌是生物體身上的寶藏。

還在疑惑的此時,我的建議是不要思考,單純接受身體的不可思議。

 

細菌和生物體是怎麼合作的?深入這個議題之前,得先看到生物體的全面。

在動物以外,還有一種生物和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就是植物。

想想一座有上千棵樹的森林,每一棵樹的營養素都獲得均衡的分配,那裡是大自然,是沒有人為力量介入的地方。

這是經由植物學家經過精密研究所獲致的結論,負責在土壤內調配營養素的正是細菌,我們很難相信這種現象,不過還是要相信。

不是這些年深入細菌相關的叢書和研究,不是斷食引領我深入細菌和感官之間的關係,我學科學的腦袋或許還在微生物的奇幻世界中摸索著。

對於細菌,該是要徹底改觀的時候了,可是在龐大的醫療體系壟罩下,這是極度艱困的工程。

 

細菌教育和斷食教育都充滿阻礙,一方面是頑固,另一方面不想頑固也頑固,因為早已根深蒂固。

我在課堂中分析亞馬遜原住民的腸道菌相,從多樣性的統計,科學家看到菌相的奇觀,而類似的菌相居然出現在文明世界的拾荒者肚子裡面。

人體時間軸成為細菌多樣性發展的基礎,我把這句話延伸,用白話一點的解釋,就是斷食者的腸道提供腸道細菌往多樣性發展的根基。

我不認為補菌是唯一策略,這是很多益生菌銷售者的迷失,不能忽略養菌。

除了斷食之外,接觸大自然是養菌的途徑,也就是我課堂畫面中的那段文字:「多樣性菌相的來源在山林」。

自律養生的教育有各種面向,我個人還不斷在體會中,未來的教材中,深信會有更重大的突破。

 

在長壽村的飲食那一篇,我在畫面底下的文字標註了「生食、少食、發酵食」,不知道在這三種分類中,你是否看到多樣性菌相的發展?

應該說,我們幾乎可以在長壽者的習慣中,發現他們提供腸道細菌往多樣性發展的行為。

繼續思考所謂生食的消化道和熟食的消化道,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可以直接連結到菌相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以上論述只是自律養生初階的一大區塊,可是光是這一部分就值得你再三咀嚼,透過實證和重複學習,遠離重症就在咫尺之內。

如果還有值得論述的地方,就直接把鏡頭拉到大醫院的重症病房,或者直接走到排隊領藥的隊伍中,這究竟是一個細菌無從發展的空間。

寫到這,我想起某位反對生食的名醫,他們的思考鎖定在寄生蟲和細菌的危害,這種權威式的教育或宣導除了誤人子弟,某個角度,醫療的權威人士成了人類健康式微的殺手。

 

強化細菌教育,刻不容緩。

推廣斷食教育,迫在眉睫。

宣導自律養生,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