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持續提出關於生食熟食和精緻澱粉的問題,這些都屬於脈絡尚未貫通的提問,當然也有可能還沒能抓住課程的主軸。來自於民間的教條,我們習慣性的把食物分成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所以當廠商說健康食品,我們就相信他們的東西屬於健康的補給品,我們也遵從營養師和醫師的指示,很多食物不利於身體健康,能少吃就少吃。請容許我提醒,這是一種思考模組,在我們被灌輸的健康邏輯中,食物的好壞對錯形成一種框架,而且補給品都是對身體有益處的。

 

把精緻澱粉的歷史沿革和致命性傷害提出,不是勒令把這些食物隔絕在生命的外圍,學習養生有必要讓包容取代對立,食物的確有好有壞,可是終究不是黑白分明,很多好食物也會產生壞效應,很多感覺對身體不好的食物卻也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我們解釋米飯麵食,重點似乎在這些食物所衍生的血糖效應,這是一種直線式思考,所以會有所謂的斷糖飲食,會有所謂的減醣革命,可是當我們把這些食物的比重降低,不是完全的隔絕,同時加重其他蛋白質熟食的比重,結果對於我們想改善的目標並沒有太大改變。

 

我們想改善什麼?脂肪,不是減少食物中的脂肪,是減少身體永遠是單向的代謝脂肪,必須特別說明的,轉換成脂肪的來源除了葡萄糖外,還有蛋白質。頻率是身體邏輯的重心,我們犯最大的錯不是吃熟食,是打擾身體的頻率,是導致身體進入轉換並輸送脂肪的物流,關鍵在胰島素,而胰島素的高濃度都來自不間斷的吃熟食,也就是吃三餐的習慣。務本之道在降低胰島素,不是降低血糖,所以是減少打擾身體的次數,不是隔離精緻澱粉,是斷餐數,不是斷糖。

 

胰島素是一種熟食效應,高胰島素是文明世界的現代瘟疫,高頻率食用熟食創造出高胰島素,日積月累的胰島素阻抗也形成高胰島素,結果指向大量脂肪的輸送,這樣的生理動能就來自於我們每天要吃三次熟食的習慣。時間到了想吃東西,不吃感覺怪怪的,其實身體很可能並不很餓,我們絕對不能小看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因為這些細節累積成超級負擔。因為身體立場不是我們的立場,身體的負擔不是我們的負擔,可是身體的抗議最直接的承受就是自己的生命。

 

在間歇性斷食課程開宗明義談設定,接著談頻率,可是學員都只收到我過程中對於食物本質和食物加工精緻化所帶來的傷害,所以開始挑選食物,繼續把食物做細部的分類,可是從身體負擔的角度,從身體處理食物的承受和承擔,只有生食和熟食的區分,只有讓身體休息和不讓身體休息的區分。鼓勵繼續學習和體驗,期待能夠收到身體的頻率,我建議初學者務必使用酵素,關鍵在為自己拉出那一條不打擾身體的時間線,形成習慣,也促成自律和自信的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