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生菌》書中專章討論幽門螺旋桿菌的屬性,學者確立幽門桿菌是人體胃部正常的寄生菌,對於幽菌的評價突然從壞變成好,可是不管其本質,現階段是壞菌就是壞菌。到底探討本質比較有意義,還是直接鎖定已經存在的事實,探討養生是相同邏輯,是知道生病的源頭比較有意義,還是直接鎖定已經存在的病症。

 

好的東西是怎麼變壞的,好人是怎麼變成壞人的,共同的解答是環境,是環境不利於生存才必須去搶奪,幽門桿菌的劇本的確是如此。殺掉幽門桿菌是上策,還是改變消化道環境,是把壞人一律關起來,還是創造一個讓他們改過自新的環境。幽門桿菌的變異和人類的飲食革新有關,精緻熟食再一次回到檯面上,人類近百年的飲食進展有不少值得檢討的地方。

 

我們把幽菌變壞了,同時也把脂肪搞壞了,這兩件也許不是太相關的事,卻存在不少的共同交集。食物精緻化真的這麼罪大惡極嗎?脂肪和細菌的兩大主題可以提供不少思考方向,原本都是維繫身體健康的重要樑柱,卻在飲食不斷質變和量變的驅使下變成對身體不再良善的因子。腸道菌相就是檢視飲食的最佳標的物,很容易留置腸道而造成腐敗的食物多了,腐敗菌的繁殖就多了,我們把腸道環境搞壞,同時腸道細菌也變壞了。

 

脂肪的劇本一致,原始是立意良善的備糧單位,成為內分泌系統的重要一員,因為提供燃料必須藉由內分泌激素來傳令。就在我們把腸道菌相搞壞的同時,脂肪細胞也被我們放大,脂肪組織逐漸成為發炎的重鎮,因為囤積過多的脂肪,脂肪組織必須回報風險,聯絡免疫細胞過去消弭亂源。注意到了嗎?飲食內容的改變改造了腸道菌相,飲食量和頻率的增加改造了脂肪的狀態,一切都歸咎於多吃,一切都是我們在料理的內容遠離了食物的原貌。

 

最有趣的結論在最近期的定調,關於腸道微生物群和脂肪組織,學者一致主張應該提升這兩個單位的層級,它們在功能和重要性方面完全不遜於身體任何其他器官,它們就是身體的兩個器官。或許,這些資訊無關於我們養生的動機和行為,可是從本質的角度,身為人的立場,我們是有必要清楚身體裡面的真相,或許當我們看待細菌和脂肪的觀點不一樣了,局面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