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做? 想不想做?
在一個大夥一起會談的場合,我很隨興的提出一個問題:「有人很喜歡斷食嗎?」。這個提問是一個心和腦的辨識題,用腦回答的方向很快被是非對錯所引導,深知斷食是正確養生方向的人的頭腦給出「喜歡斷食」的解答。嚴格說,生活中盡是類似的考驗,是說對方想聽的話?還是說自己內心想說的真話?最簡單的案例是被問及「你愛不愛我?」的一方,萬一心的聲音是「不愛」,嘴巴的回答卻是「愛」。
如果你是提問的人,你希望現場的答案是從心發出,或是說你想聽的答案?記得我在幾年前的一堂線上課程前,提出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健康與快樂二選一,你選哪一個?」。我從耳機聽到兩種答案分別此起彼落的出現,用腦解答就是「健康」這唯一的選項,可是對於健康有深度探索之後,答案就不一樣了。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我把正確解答公佈後,很多學員瞬間回覆「有快樂才有健康」,應該說我們的內心對快樂的渴望遠勝於健康,選擇健康是因為自己處於不健康的狀況,忘了因為不健康而更不快樂。
思考快樂和健康之間的因果關係,或說優先順序,有機會找到心的位置,進而發覺心的重要,就在釐清所有病痛都因負面情緒而引爆,「病由心起」的真相當更加明確。回到是否喜歡斷食的討論,身為斷食教練的我提出我的真心話:「我不喜歡斷食」,真心話就從心發出,做斷食是同理身體,因為身體需要我做斷食,因此我必須做斷食。應該說,當我們在做決定的十字路口時,應該面對的不是問題或事件本身,是我們從什麼角度問自己問題,是「該不該做?」,或是「想不想做?」。
從教學的立場欣賞學員的態度,他們的自問自答有深淺之分,有人很習慣把問題挖得很深,直接觸及自己的心坎,譬如「你要不要讓自己更好?」,譬如「你要不要把埋藏很久的恐懼完全根除?」,譬如「你真的要繼續這樣拖累小孩?」,至於只想要剔除身上肥肉的,他們和自己的對話僅止於「你想不想再瘦一點嘛?」,或是「這個月的斷食營要不要去呢?」。有機會深入思考生命中的所有重大決定,就把「該不該做?」和「想不想做?」放在兩側,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我們一定會做出最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