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非一般教育工作的教職,我的工作在勾引出對方改變的動機後,必須陪同成長至完全獨立。每天閱讀和撰文,每天思考如何讓學員更容易聽得懂何謂身體之道。「身體之道」這四個字不是什麼專有名稱,在我個人的觀點中,這個名稱不容易懂,可是很單純,有反應實質的一面,也有抽象的虛擬面。理解「自主」的概念就有機會理解身體之道,那是和身體將心比心之後的看見,是同理身體立場之後心的看見,不是眼睛所見。

 

身體之道的大門是心門,不是腸道黏膜,不是嘴巴,也不是細胞接納葡萄糖和水分子的門,可是身體內的每一道關卡都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我個人在領悟身體之道前,歷經多次關鍵的領悟,每一回都透過文字記錄進階前的路標,就在登山口,因有所領悟而開啟全新的步道。最早的起步是「能量取代熱量,少量取代過量」,在同一個階段,「吃是福,飽是毒」記錄在書上。下一階段就進入「身體處理食物就不處理廢物,身體不處理食物就處理廢物」,身體之道的初階就在「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凡吃過必留下囤積」的完整藍圖中落幕。

 

完成《初斷食》的階段,正好是進入斷食領空的滿十年,有一種圓滿一階段的感受,就在《初斷食》付梓之前,「療癒是身體的天賦,健康是身體的天職」即時記錄在書上的簽名頁。這個階段的我正式離開熟練能量養生的單位,顧問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少掉公司的後援,鼓勵自己要更加精進,正式進入心法的修煉和體悟。「生命無限可能,身體無所不能」在經歷人生重重考驗後留下紀錄,從站在斷食的講台起,自己一路見證生命的豐富可能性,一路在谷底體驗另起高樓的決心和可行性,就在為《當真》這本書定名的同時,「自律養生」四個字浮現在我的腦海中,自律是進入身體之道的根基從此定調。

 

進階課堂而皇之展開就在自律養生成為部隊標籤之後,我為「睡眠」開課,也為「親密關係與重症」開課,繼續為「做自己」開課,過程中碰到疫情,因應時局也開了疫苗的課程。養生最後一塊拼圖落在「做自己」的綱領中,鼓勵學員透過身體之道找到自己,這的確是有點辛苦卻又不是很辛苦的道路。由於環境中處處都是情緒勒索的篇章,每個人幾乎都養成對價的習性,加上藥物的轟炸,身體不再是自己的,自己也不再是真正的自己,大環境就被遠離自己和遠離身體的論調所凌遲著。

 

從犧牲睡眠到對價,從遠離身體到遠離自己,我們看到的幾乎是一場災難,想到這些日子的努力能留下什麼,想起下一代繼續看不到希望的徬徨,我在書上留下「上一代自律養生,下一代幸福;下一代自律養生,上一代自由」這些字句。整體概念源自記錄在《醫生菌》這本書上的「絕不拖累下一代的承諾」,只要走進醫院病房就很有感,幾乎都是不健康而拖累子女的畫面。寫下「健康的全貌:對食物感恩,對身體謙卑,對他人同理」,養生之道有食物的角色,有身體的角色,也有人際關係的角色,在身體內部,有細菌的角色,有食物酵素的角色,也有身體的原始設定所扮演的角色。

 

我常問學員:「在養生路上,你總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是願意為自己開創無窮希望的機會?」,身體之道就是那一條充滿無限希望,卻又永遠到不了目的地的路徑,連結身體之道和健康之道,「身體知道,健康之道;身體之道,健康知道」這十六個字完整記錄在書上。最後回到心門,回到開啟認知和身體之間互動關係的大門,健康的領悟和身體的自主行動都在生活日常和身體密切合作之後。這一條漫漫長路要如何維持努力不懈的動力,初期是自律和自信之間的對話,後期將是自律和自由之間的優勢循環。

 

心門沒開,好奇心沒到,身體之道完全是陌生的禁地,千萬不要強迫沒有意願的人前往探索身體之道,這一條路絕非人人都有機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