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益生菌專題講座,在課程中提出「分娩環境衛生考量」的議題討論。依照正常的認知研判,醫療科技的無菌無汙染環境是最佳分娩環境,事實並不是如此,研究人員已經從亞馬遜原住民的嬰幼兒排泄物分離出多樣性的豐富菌相,對比從醫院正常順產接生的嬰幼兒腸道菌相,文明世界的細菌觀面臨嚴苛的考驗。議題的探討回到生命的初始,深入細菌的原貌和粒線體之間的演化關係,然後看到我們今天對於細菌的恐懼和排斥,觀念偏差的源頭來自於我們對於感染的誤解。

 

感染,關鍵在免疫系統暫時性的低迷,或者說潰堤,細菌會整軍出擊必然是確認有機可乘,是時間和空間都對細菌有利的狀況。一般民間概念針對免疫力的維護有相當程度的迷失,免疫力高低源自於平日的保養,相關因素除了飲食外,就是腸道菌相,而飲食和腸道菌相又是相互牽動的兩大健康支柱。今日的衛教普遍要求講究衛生環境,這無關對錯,而是看場域的需求,菌相越是多樣化對嬰幼兒的免疫系統發育就越有利,這個事實距離我們的認知很遙遠。

 

當我們把分娩這檔事全然委託醫療院所來執行,環境中的致病菌污染變成了重大的考量,想想母親產道中的多樣性菌叢想方設法要進入嬰兒的身體,這是生物之間的默契,是母親身體和大自然之間的天然謀合,如今卻是在最講究無菌的環境下遠離大自然的原創。繼續再從剖腹產和配方奶粉的雙向科技文明的迎接中,人類不斷的催生下一代的過敏和自體免疫疾病,接著我們看到類固醇和抗過敏藥物的置入。

 

最先進的剖腹產善後處置是從母體產道取下黏膜,塗抹在新生兒的嘴巴,確保新生兒可以完整接收到母體最原始的愛心。針對孩子從零歲到學齡前階段的免疫系統發育需求,結論也已經明確,就是所謂的「髒養」,老一輩所謂的「骯髒吃骯髒大」果真不是胡言亂語。回到此刻已經是成年人的你我,保養免疫系統的關鍵就是飲食和菌相的經營,多吃生食和能量食物是重大原則,多讓身體有機會休息是重要的養生方向,多讓免疫系統有充沛的酵素能量後援是避免遭受感染的基礎。

 

當細菌和免疫力之間的藍圖都明朗了,回頭看到民間對於生食的觀感,聽到多數人對於生食汙染的恐慌,強烈感受到民間身體意識學分的缺乏,大家都往外尋求健康解方,完全不知道也不理會身體的卓越天賦。我們總是強調,當你害怕食物被汙染的同時,你正從外食的環境中捕捉到無可避免的細菌汙染,你也正從空氣中獲得無數的病毒供應,重點還是你沒事,沒有被感染,也不會生病,因為你的免疫系統正非常稱職的執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