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之言與行之639>
每日吃三餐是奢,有計畫減少餐數是儉,時間到了就要吃是奢,時間到了就不吃是儉,由奢入儉難,克服困難是邁向健康目標的態度。
斷食成為生活中的日常之所以重要,是為了讓身體有時間去經營空間,是為了讓身體可以順利去經營平衡。 每週斷食兩天得以為防堵囤積做到萬全,例行性的長斷食計畫可以讓歷年…
台灣具備推廣斷食養生的條件,現代人都需要學習斷食,只有斷食能夠引導執行者發掘出自信,對於身體和生命不再恐懼害怕。
這一段話不是理論,是心得,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經歷的實證,想像醫療所釋放出來的恐懼害怕,想像下一代傳承了我們的擔心憂慮,沒有人樂見這是我們下一代的生活樣貌。
你願意為這件工程努力嗎?做這件事最不吃虧的地方是先把自己照顧好,交給子女子孫的是你的心得和經驗,是你的親身經歷。
當我們把一群人的正產值累積成為社會的正產值,當社會的正產值繼續傳承下去,我們的子孫一定會繼續推行這個正產值。
有一則生命法則寫到:人生因施予而獲得,另外有一則生命法則寫到:快樂源自於幫助他人。
施予身體,幫助身體,這是熟練斷食之後賦予健康的定義,先決條件是和身體將心比心。
我在分享斷食的旅程重新定義財富,在確定健康是財富之前,先確保有一群因為你而充滿喜樂的面孔。
看到全身都是藥毒的人,不是一位,是很多位,不是很多位,是人滿為患,這是一個被歌頌成健保制度完備的民間角落。
你進一步和這些人接觸,從談話中去感受他們的害怕,他們的生活是由恐懼堆砌而成的,不是希望,他們的希望被藥物圍堵了。
因為有藥物,他們有存活的希望,他們活下去的希望寄託在藥品的療效,呼應了台灣臨終前臥床八年的統計。
繼續從吃少量藥物的人身上挖掘恐懼,發覺恐懼早已深化,家人的恐懼複製下去,大家對健康不懷抱希望,對於未來的生命品質充滿擔憂。
恐懼如果揮之不去,有能力移除恐懼的就是希望,搜尋希望的軌跡,我在不願意學習以及缺乏執行力的人身上,找不到希望的種子。
把地球搞成殘山剰水的是人類,把身體搞成垃圾山的是人類,必須接受造物考題的是人類,無視考題存在的是人類。 把內臟搞得烏煙漳氣是人類,把器官摘得支離破碎的是人類,人…
醫生的職責是把病患的健康顧好,還是讓病患成為永續的藥品消費者,正確答案是前者,你舉手的是前者,可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後者。 為何失焦,你告訴我,我們的答案都一致,可…
人類輕視自己的行為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不相信自己的身體,我們甚至不相信自己,不相信來自造物的賦予,相信道聽塗說。 天之驕子不是指特定的傳奇人物,而是相信自己的人…
如果你想研究健康,你必須要深入消化的所有細節,基本論述在沒有生命酵素存在的食物,也就是在人類的文明軌跡中持續精緻化的熟食。 熟食重度消耗生命,需要從身體內部挪用…
當人們不斷放大對於未來的糧食需求,畫面就呈現在超市和醫院,類似在家中添增一個冷凍庫,我們可以無限放大冷凍庫空間,也可以無限擴大皮下脂肪的庫存。 動機來源除了貪,…
健康的備糧觀不是儲存食物,是清空糧倉,這是從冷凍食物和新鮮食物所得到的結論,因為食物有期限,我們身上糧倉中的脂肪也有保存期限,固定時間整理糧倉,固定時間設定重生…
在醫院所看到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結果,處理結果沒有意義,人們必須認真思考原因,最難掀開的答案就是只顧著補充而忽視耗損的社會面。
如果你是這樣思考的,如果你正是長期只關注營養補充而完全不清楚身體的耗損的當事人,建議你暫時忘掉口腹之慾,也暫時不再思考身體的不足。
人體是進化的極品,這是深入身體世界之後才可能出現的領悟,也是深化斷食之後親自驗證身體潛能的覺悟,嚴格說,熟練斷食的生活所獲得的除了腸道的重建外,就是重生。
把身體喚醒是斷食最直接的訴求,可是會有多少人在斷食的材料做文章,提出的問題都和斷食的動機無關,不是關心成本費用,就是關注味道,否則就是搬出聽聞負面的恫嚇。
有學員在學習和提問的同時,一直是以懷疑的眼光和我互動,我長期只有一個結論,他們不相信的其實還不只是我,是他們自己的身體。
這是一種人格特質嗎?我的結論在生病的結果,會生病的人都是充滿懷疑的人,會生病的人都是看輕自己的人。
當這種人格特質被自己堅定形塑,改變非但不容易,而且更加困難,從不相信自己的視窗看出去,既然沒有可以相信的人,只能選擇相信醫生。
工作中要有學習,工作中要有朋友,工作中要有熱忱,工作當然也要有報酬,可是當你只要報酬,其他幾項都將會失去。
遲早要領悟,你被重視的將是熱忱,不是專業。仔細觀察,很多工作型態把重心放在獲利,看到的是勾心鬥角,聽到的是氣憤填膺,結局幾乎都是不歡而散。
深入職場中,我敢說為錢工作的比例最高,至少比其他因素都還高,這種情況就直接連結到生病的比例,或者說不健康的比例。
長期記錄養生觀念淪落的嚴重程度,有一種領悟長期在我內心堆疊,很清楚在我眼前的人都無辜,但是誰來扭轉他們的命脈?
身體利用睡眠階段進行修復工程,白天則有太多的基礎工程在進行,睡眠的意義超越了我們的認知,除了身體器官在修復,情緒也在修復。
讓身體休息既然是我們的責任,就從生物的存在意義去對應大自然的存在,人類因為誤解了責任,人類因為太輕視責任,導致身體嚴重失衡。
要釐清所有失衡的發生,只要全面瞭解大自然的共生藍圖,經營共生是所有生物的責任,人類忽視了這方面的責任角色,導致大自然全面失衡。
生物是大自然的一種角色,生物的身體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屬於大自然,我們的身體是大自然,大自然有其共生藍圖,我們的身體也有。
日夜交替,四季更替,沒有人為的設定。 極端氣候日趨失控,人為的因素介入太多太深。 疫情和疫苗提供一題申論題:設定的基準偏差,從哪裡開始失準的? 疫苗是這三年的問…
這是一條俯首稱臣的行程,完全貼近我們每晚熟睡中一段時間的四肢癱瘓。 每天都待在醫院大廳觀察,你看到的不是生意興隆,不是人滿為患,是人權癱瘓,是人類自由意志的繳械…
從療癒的根基看國防,必須從認識黏膜組織的第一線防禦釐清療癒的全貌。 菌、腦、腸的三方通話建構了身體的國安系統,從菌相到情緒,從歸屬感到幸福感,都由身體的國安系統…
身體存在一套平衡系統,我們只要試圖經由大腦的判斷介入身體運作,結果肯定不如預期,減肥成功之後的復胖就是忽略身體的調節能耐。 安眠藥不是身體的創意,鎮定劑不是身體…
「衛生假設」從我小時候大人的玩笑話延續至今,依然存在玩笑的性質,骯髒還沒有被翻轉成為正面的詞彙。 我個人從髒、臭、毒的角度全面認清疾病源起,骯髒其實是人的念頭和…
擁有生命就擁有時間,這句話連結有限的人生和有限的時間,越多越好不可能存在,也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想像。 生命的質必須重於量,這句話提醒我有價值的人生勝過有心跳的人生…
時間還是不夠用,時間永遠不夠用,減少物慾是一種爭取時間的途徑,認識身體也是爭取時間的一種方式。 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管理,生命管理就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就是時間管理…
熟練被討厭,這在我的人生軌跡中是很不尋常的新增,針對疾病最深刻的體悟就鎖定對價,而在對價的世界中呼吸,經歷被討厭是重要的成長。
多次分享過去的我和現在的我最大的差異,答案居然是存活,我極度確信,不是生命轉了個大彎,我應該早已被上蒼回收。
過去的那個我正是那位令我討厭反感的人,因為討厭過去的自己,因此決定換一個劇本,成為被家人討厭的對象就是人生最關鍵的轉折。
認識真正的自己之後,我才開始寫作記錄,這個決定導致我失去很多原本屬於我的擁有,重點總是沒有命,有那些財產有何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