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生養命習慣
十多年的斷食教練生涯,聽學員說想要斷食的時機都在農曆年後,證明在過度飲食的環境中待久了,人人都想掙脫這個環境。
如果這是你的經驗,代表你聽到身體的聲音,或者你有收到靈性的渴望,至少你深知經過大吃的年假,人人都折壽,人人都遠離了健康。
可是人有想法,不一定有做法,很多人經常做出誓言,卻總是撕毀自己的諾言,斷食這件事不對任何人承諾,對自己承諾,對靈性承諾。
消化是食物的事,還是身體的事? 根據每個人有知識以來的記憶,我們從身體的立場思考並且試圖解決相關問題。 從養生的角度解答這個問題,標準答案不是身體,是食物。 可…
吃飯和時間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耽誤多少人的一生,不學習也不願意體驗斷食的人永遠被這一條線遙控著。 肚子餓和飽足感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牽動了內分泌的動線,牽動…
減肥是一種線性思考,期望透過某種行為達成某種結果,而且是單一的行為和有限的時間。 疫苗之所以是一種不應該存在的教育,因為試圖運用一種物質來達成預防疾病的結果,這…
斷食的深度呼應身體自主的態度,我從身體示範自主領悟生命的道理,《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丹尼爾派克所謂的「動機三要件」在身體的行為中從不缺席,分別是:自主、專精、目的。
身體的責任是保護生命的運行,目的就是維持健康,為了唯一的目標,身體很專精的維繫每一個系統的正常運作,尤其是免疫系統和菌腦腸軸的最佳平衡。
生而為人,依循生命的價值和靈性的依歸而有明確目標,工作、家庭、職業、服務人群社會等,都可以專精而且稱職的演出。
回到大腦和身體的合作,前者需要在持續演練中不斷精進,後者需要在有規律的自主中得到強大的能量後援,身體擁有自主,大腦享受自尊,人生不虛此行。
你罵人嗎?你是那種罵人完全不假思索的人嗎?你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強勢主管嗎?這種環境和開立處方的環境哪一種比較具有毒性?
我們可以振振有詞的說他就是該罵,重點是讓一個人自尊掃地和拿刀子搓他,從傷害的角度,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
深入疾病世界,也瞭解情緒的破壞力之後,看到人為了錢也為了情,不需要動殺人的念頭,光是語言的殺傷力就足以置人於死地。
2011年,彩虹舒活營進入第三年,學員人數開始暴增,以舒活營的歷程來說,那時候還是摸索期,我個人開始擔任小組長,也同步學習成長。
當時,我的課程名稱就定調在「彩虹處方」,生食與熟食以及消化負擔一直是課程的主軸,針對肝膽淨化,我個人邊做也邊學習。
2007和2008陸續出版《彩虹處方》和《酵益密碼》,2011年我已經完成《零疾病 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初稿,針對斷食的領悟已經很深入。
當年,我寫給學員底下的提問,那是我當時很有體悟也很專注的重點,最近被我從文字檔案裡翻出來,覺得分享給13年後的緣分依然受用。
這份資料的標題就是「彩虹處方與肝膽排石」。
相信身體就沒病,這句話會遭致八成以上的人抗議,我所謂相信,一定會有相信前的努力和持續相信的行動。
一般人生活在相信身體的世界外面,永遠等不到身體最有力的回應,在他們的認知中,人遲早都要生病,身體越老越糟,健康越老越差。
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生活在一個不願意知道真相的世界,健康的真相不在醫院裡面,在身體裡面,道理很容易懂,卻不為多數人所青睞。
環境越是惡劣,人的韌性和適應環境的潛能越是有機會展現,因此以時間軌跡來分析,我們基因裡面記錄的多半是居住環境和品質不佳的能耐和成就,傳承生存力是進化的最原始動力。
人類把煮熟的食物吃進肚子裡面才不過是幾千年的歷史,更何況煮到很熟而且很精緻才是近百年的紀錄。
意思是人體尚且不適應過度倚重熟食的飲食方式,我們的基因所記載的飲食傾向是未烹調的食物,呼應我們的消化道為生食而設計好的原始面貌。
在醫院的廣大需求中,我們似乎都意識到老人化社會的降臨,如果你今年40多,應該還有照顧上一代的責任在,如果你已經過50,要規劃的應該是健康該如何自理。
你對於醫院還有遐想嗎?我的意思是你覺得未來會需要仰賴醫療來照顧嗎?一旦這種想法還在,你的養生計畫就不完整,甚至完全缺乏執行力。
你可以不同意我的看法,這是我從現代人的意識領空逐漸領悟的比重,我領悟到唯有把自己的後路砍斷,才會義無反顧的前進。辛苦一輩子,退休之後,每天都往醫院跑,這是多少人的生命寫照,這,真的是你要的人生?
好萊塢製作人羅伯艾文斯(Robert Evans)說過「每個故事都有三個版本:你的版本、我的版本以及真正的版本。」
對於醫療不再信任的人都奉勸要聽到第二意見,甚至是第三意見,因為三位醫生出現三種診斷,你是病人,會懷疑誰的版本才是真的版本。
有沒有可能,三種版本都不是真的版本?也就是說,有沒有可能,三種診斷都是誤診?
診斷是一種版本,治療又是另一種版本,因為診斷對不代表治療方式,就病人的立場,他最需要知道的是正確的診斷,還是最有效果的治療?
回想怒氣衝天的那一刻,似乎身上還出現另外一種指責聲音,自己都知道這是很難善後的舉動,為何多冷靜幾分鐘都做不到?
在工作場合不會顯露情緒,被壓抑的情緒都帶回家,可能訴苦,可能發洩,在工作家庭兩邊都不歡喜的情況下失去應有的理智。
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潛意識中不斷有要我改變的提醒聲,終於在人生首度掉入谷底的那一波,不到四十歲的我開始靜下來閱讀。
沒有拾起書本,我幾乎深信人生會被自己終結掉,結果生命際遇出現很多位貴人,即使目的不一樣,奇特的緣分引領人生的走向,燃起我動機的是一本闡述益生菌的原文書。
如果你不想再進步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懶惰嗎?可能是太優秀嗎?或者還有一種可能,是無法察覺的傲慢。 很多人認為醫學太專業,自己不可能精通,就索性委託給專業…
人類的行為背後一定有動機,探討動機為何重要,這個問題要從動機的位置去分析,是外來的動機,或者是內源的動機。 一輩子的行為都由外在動機掌控,這樣的人生肯定最終充滿…
恐懼是這樣形成的,不安是這樣發生的,災難是這樣形成的,悲劇是這樣發生的。 何以是莫名的恐懼感,因為理所當然,因為不求甚解,因為沒有人願意負責,也沒有人願意深究責…
不學習就被動管理健康,意識中剩下「不得已」和「沒辦法」的機率就大幅提升,嘴巴說出「來不及」以及「趕快就醫」的機會也就大增。 有一種劇情是這樣上演的,某人的身體出…
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分類,把學生分等級,網路上充斥著特殊病患的飲食方式,這些教材的發明者出現嚴重的動機錯置,他們忽略身體的一致性。 最常見的分類其實是腦袋的意圖和…
斷食很難嗎?如果斷食很難,那麼活著才難,因為斷食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活著要面對很多複雜的問題。 你得從生命的層級去欣賞斷食,斷食讓你找到和自己深層對話的路,老天爺…
細胞自噬有其學理上的深度,我在課堂中以最容易理解的敘述解說,關鍵在睡眠和斷食,關鍵也在那個被我們的生活作息關掉的細胞自噬開關。 膠淋巴系統也有其深度,我也竭盡所…
我所學習以及深度經歷的一直都是酵素斷食,可是養生市場中有很多使用酵素的人不斷食,也有很多斷食的人不使用酵素。 酵素斷食被切割成酵素和斷食兩大元素,重點是聚焦在斷…
所有被統稱之為婦科症候的病變都可以從能量的異動來說明,也可以從胰島素阻抗的方向來分析,兩者的源頭都是時間到了要吃的習慣。 當我們都不從根本的原因探討,結果就是大…
不尊重時間就不尊重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人當然不尊重他人。 遲到是允許的,原則是提早告知,你可以從習慣性遲到預知一個人的全貌。 我不相信你應徵工作面談會遲到,想像一…
傳統的養生教育定義熟食為安全無虞的食物,從細菌不存在的角度可以接受,可是從酵素不存在的角度,食客必須承擔剝奪身體酵素的後果。 直接否定生食的論述極度不負責任,而…
我們都必須為現在注入真實的元素,當你聽到斷食的訊息,當你也收到身體告訴你要斷食的聲音,回應這件事的態度是現在,不是未來。 你懂的,沒有現在,哪有未來?沒有現在的…
社會價值物化了我們的需求,當人們所思考的主軸都是物質面的擁有,捨棄掉的幾乎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擁有。 身體是我們用得到的擁有,食物或許是,或許不是,看我們怎麼把食…
研修「做自己」到一定的程度,寬恕的考題就會出現,因為把恩怨情仇放在一旁的時候,很自然面臨寬恕的答題。 這一題不能拒答,不需要申論,只要回答是或不是,要或不要,願…
嚴格說,醫生的家庭只是現今社會的縮影,能看到的都是疾病的發生,都是病了,沒有一套劇本告訴你不會有病。
病是一種很無情的聚焦,導致所有人都在潛移默化中預言自己即將到來的病程,導致渴望健康的人不相信健康。
從相信身體反觀世界上的所有呈現,從一個人擴大到一個家庭,繼續看到整個民間社會,偉大的醫療導演了一齣又一齣健康每下愈況的悲劇。
不是刻意負面解讀這種情境,從我父母親每天的用藥直觀醫療生態的病況,問題是,誰有能力翻轉這種局面?
工作、生活、情緒、睡眠,這些因素要如何維繫平衡,一旦失衡,時間不能延續過長,否則真的會要人命。
深刻體會到靜和定的重要,再多的行程或會議,我的原則就是維持好行程與行程之間穩定的空檔,絕不耽誤會議,絕對尊重對方的時間。
慢活成為都市文明的奇蹟,這個愈活愈忙的趨勢已經抵擋不住,住在台北和紐約、東京已經沒有落差,如何把自己抽離這種生活型態,我極度確定,這是養生的秘笈,是長壽的關鍵。
把呼吸練好,把睡眠顧好,把肌肉鍛鍊好,把時間安排好,把斷食做好,錢只要夠用,因為有命才有機會花錢,因為有健康才能好好享受生命。
就把自己安置在那個無從選擇的情境中,後面追趕的不是鱷魚,也不是老虎,是你的良知。
知道斷食是現代人無從迴避的養生啟蒙後,遲遲沒有行動,可能你從來都不知道你可以很勇敢。
「我們對於所期待的事情從來沒準備」,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準備不來,是不需要準備,因為一旦需要準備,一旦有所選擇,勇氣就一直退縮。
思考是人的存在價值,因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是人具備思考和表達能力。 放棄思考好比放棄自己是人,放棄自己的存在價值好比放棄成為有價值的人,價值是激發鬥志的力量,因利…
走進醫院大廳,或許還沒什麼感受,到重症病房走一趟,一家醫院的病房或許感受還不強,訪查個十家醫院,問自己有什麼想法? 萬一仍然沒有感受,就繼續維持沒有感受,因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