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維老師部落格

Gone Too Far

最扯的是堅持要送孩子去打疫苗的家長,這是一種不看書只看電視的現象,這是一種缺乏自主意識、只有專家意識的現象。

你如果愛你的孩子,就必須自己長進,這句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你如果愛你自己,就必須讓自己成為願意虛心學習求教的人。

不論你打疫苗的原因有多麼不得已,打了就是打了,你得知道要如何善後,知道之前,先讓自己成為一位有思考和有學習力的人。

健康長壽和不愛自己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兩種狀態,我在講座中所分享的重點可以歸納在愛自己的大方向,可是大家都只愛鈔票,不愛自己。

Read More

吃什麼很重要嗎?

我們應該先把腸道菌相整頓好,然後才來定奪正確的食物方向,經驗是吃什麼由吃生食的細菌來決定比較養生。

從細菌主導食物方向的角度,學員問我這個問題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不聽細菌的指揮,那麼如何有資格站在講台上分享養生?

另外一個角度,還是跟穩定的腸道菌相有關,不論你吃什麼或怎麼吃,你不應害怕肥胖,你也不應對於身體出現異樣有所顧忌。

以上這段論述的根據就回到文章的標題,價如飲食方向和內容沒有很大的爭議,腸道微生物維持相對的穩定,就是健康的狀態。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81》 健康的一

當我們開始對健康有所重視,首先學到的是決定是否健康的數字,或者膽固醇,或者血糖,或者是體重,是數字決定了動機。

數字有所謂正常或不正常,驅動改變的是異常的數字,暗示行為終止的是正常的數字。

數字反應的現象在身體裡面,影響我們行為的是眼前的數字報告,因為我們看不到身體裡面的變化,只能依據數字來提示。

發明數字養生的人或單位犯了誤解身體的錯誤,數字提醒我們看到,其實不需要數字的提醒,人可以知道身體裡面的狀況。

我們經常忽略,身體不時會告知內部的狀況,最熟悉也支持健康的一直都是自己的身體,最不挺身體的一直都是自以為是的大腦。

Read More

守護全家健康的人

我最不解的是,讀了本文後依然無動於衷的所有人,誠懇呼籲,你真的嚴重失焦。

看到身旁還在狀況外的人,相信我,他們都是讀很多書的人,應該說是曾經讀很多書的人。

覺悟疫苗真相的人正在累積,知道疫苗有毒的人越來越多,不敢打疫苗的人快速增加,可是真正願意探索免疫系統的人依然不多。

Read More

佳倍利

對於每天都維持一段不算短的空腹期,我有多年的養成,這部分的基礎就源自我服務於佳倍利的過程。

針對熟練斷食,我有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或者說召喚,或者說責任,自律養生和佳倍利的連結,烙印著飲水思源的因果關係。

我常覺得行銷可以創造可觀的商機,可是口碑可以歷久不衰,斷食適合走哪一條路,你試了就知。

人生路上遇見一個人,你的生命志業因此而定調,你的身體健康因此而穩當,深思這份因緣,你很難不聯想到天注定。

Read More

渾然不知的多數

如果你修養生學分,修到去打疫苗,那麼真的很抱歉,你應該省思:你到底修的是什麼?

如果你此刻還是疫苗派的一方,那麼,我要麻煩你多看看保險公司理賠數字,應該要正視此議題的是保險公司,因為他們是處於弱勢而且無辜的一方。

因打疫苗而引發癌症,保險公司就得從癌症的保單去處理,因打疫苗而造成心血管相關病症,保險公司也得就相關證據去理賠。

Read More

對於自律養生,心中滿滿的熱忱,計畫中的家庭數目標還很遙遠,撰稿暫時還是以自律養生的教育方向為優先,其他就在有限時間內依序完成。

想像有五十位推廣斷食養生的人,我繼續放大到五百位熟悉身體之道的人,信或不信,都是美好的想像。

那一刻,我還是講台上那個人,可是這些精彩的健康故事需要有人來撰述,還沒有人報名之前,我已經占了名額。

Read More

節律

為何斷食者的約日節律出現回歸正常的現象?這也是斷食前輩談得出來的經驗,因為身體試圖找回失去很久的節律。

所謂回歸身體意識,或者說把主控權還給身體,身體一旦擁有主控權,就會調整節律。

這就是所謂的經驗者論述,是深入斷食之後的深刻體察,是和身體對話之後的超越性體悟。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80》 母性

母性不是嘴上說愛,是付出行動,是把愛子女的真心化為實際行動,是可以為了孩子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人類的病症,情緒聚焦在怒火或是憎恨的結果,醫院裡面必須為這些情緒安排重症病房,生病的人通常不知道病痛從何而來。

怒製造了仇恨,恨升起了爭端,人體容不下這些情結的累積,神經傳導不歡喜這種元素的傳輸,內分泌因而散佈了生理的淤塞或異常。

上帝創造了母性,期許為健康與和平做示範,哲學家闡述了利他的境界,也提出了領先指標思維的意義,只有人類透過粗魯的行為拒絕了這些美意。

Read More

整頓腸道的半年養成期

我曾經領悟到,少了斷食的養成,補充益生菌的成效很有限,少了讓細菌有繁殖空間的習慣,益生菌市場就剩下意義不大的商品。

重要的心得是,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養護免疫系統,請給自己半年的時間補菌和養菌,關鍵的日常行為是斷食,應該說是包括週休二日在內的間歇性斷食。

每天都給自己一段空腹的時間,這是限時飲食的重點,這樣的習慣連結到健康的關鍵就在免疫系統的戰力。

先有斷食的養成,後有好菌的補給,請務必把先後順序釐清,所有行為的重點在身體的自主,身體有自主才有免疫系統的軍備戰力。

Read More

留下來的人

留下來是有意義的,留下來是有責任的,留下來是有共振的,留下來是有事情要完成的。

未來必然是顯學的斷食學,在我的概念中是身體學的一部份,如果這件事這麼重要,那麼現在已經熟知斷食的你扮演什角色?

台灣未來的斷食大本營必然是自律養生的延伸,我預見多位自律養生的講師在各處宣導分享身體之道的畫面。

這一切都從酵素斷食送給我強大的衝擊開始,曾經是斷食的門外漢,如今是斷食的教練,我就是那個因為被斷食感動而留下來的人。

Read More

我們快沒有時間了

價值觀的偏差我經歷過,對於時間不當的遐想我有過,對於生命錯誤的價值觀我出現過。

重點,時間還是不夠用,時間永遠不夠用,減少物慾是一種爭取時間的途徑,認識身體也是爭取時間的一種方式。

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管理,生命管理就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就是時間管理。

話題在健康做結論,如果你對於身體裡面的世界一片茫然,在後疫情時代,你的時間正快速流失中。

Read More

逆轉腸躁

當你第一次聽到斷食的時候,想的一定是嘴巴的禁慾,不會聯想到腸道的整頓。

當你聽到有人斷食成功,想的是他可以幾天不吃真是厲害,不會想到他正擁有乾淨的腸相。

問我腸躁是如何療癒的,與其說補充好菌,不如說斷食,因為有斷食的時間,方有補菌的空間。

Read More

情境迷失

把斷食的孤獨轉成一種自信,對於孤獨從來不畏懼的我,居然在孤單的生活情境中,為了精簡食物的準備而失焦。

我是如何發現的?當然是來自身體的訊號,是每日的腸道活動交出和過往不一樣的體會。

我在反省和檢討的過程中,身體的意見是要吃這些東西還不如不要吃,即使是腦意識的察覺,也是源自大腦和身體之間的密切往來。

寫下來的目的類似於公開承諾,下一次走進全聯的意向重新設定了,或許有經驗的人可以給我一點食物選擇上的建議。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79》 牽掛

如果人生就是前來牽腸掛肚的,那麼,人生就像多數人所描繪的一個苦字。

釐清自己的生命方向後,人生理應無牽無掛,因為我們只要接受最高意識的引領,一步一步往前走。

還有疑惑,只要對照之前的逆境和此刻的順境,甚至對照之前的順境和此刻的困境,霎那間,豁然開朗。

誰為難你了?誰又讓你牽掛了?誰又牽掛你了?你又為難誰了?

每個人都用盡了蠻力,每個人都拉扯著放不下的人,結果每個人都原地踏步。

Read More

執教的欲望

當年自己斬斷教授之路,卻也意外成就了另一條教學之路,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老師,最後一份工作也是老師。

幾位前輩早已預見未來台灣的酵素版圖和自律養生之間的關係,這不是我的計畫,卻不折不扣寫出我生命奇特的命定。

回溯,再回溯,都是時間在寫劇本,都是直覺在打方向燈,都有收到靈性的敲打,都有珍惜福報的生命禮讚。

Read More

醫療的無能

正確的說法是,身體無法接受任何從處理症狀出發的藥物研發,身體更是無法承受根據後天免疫機制所設計的疫苗針劑。

各種藥物的傷害分散在個案的處置和病患的承受,從大環境的角度,完全無從分析每一個案是否存在藥物的副作用或是併發症的危害。

可是新冠疫情提供了時間和環境的聚焦,加上全球幾乎都在同一時段大量施打疫苗,副作用的證據在很多地區國家都被記錄而且整理。

或許,這個議題會牽涉到對錯的責難,實際上這是人類必須共同承擔的過失,畢竟全世界的多數人都寧可選擇相信科學研發所製造出來的東西。

Read More

細菌維生

腸道佈滿細菌的小老鼠對於危險的情境就出現記憶,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透過細菌訓練免疫系統是養生最重要的基礎。

話題再回到天生條件不佳的後天補強,也就是我的個案,我們成年人之所以要補菌,不是因為缺菌,是因為免疫系統基礎不好。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對免疫系統執行再教育,媒介就是補足在腸道住下來的好菌,然後在有紀律的週休中,讓免疫系統有淬鍊成長的機會。

Read More

無菌鼠

從無菌鼠的身體表現,我不知道你體會到什麼,如果你曾經是你母親選擇良辰吉日刻意剖腹生出來的,可以大膽聯想實驗室裡面的無菌鼠。

這一刻,你最應該感謝的是空氣中的細菌,不,還有奶嘴上面的細菌,應該說是成長過程中觸碰到物品上面的細菌。

再說一次,我們今天之所以可以健康活著,因為我們每天都接觸到數不清的細菌。

Read More

庭園林鶯

關在鳥籠裡面的小鳥可以自在的增肥和減重,牠們腸道裡面的細菌可以有系統的繁殖和搬遷。

如果你的大腦依然頑固,在堅守傳統的思維模式之餘,永遠無法理解細菌和生物體健康之間的關係。

思考非洲小鳥胖瘦自如的劇本時,務必連結懷孕婦女腸道菌相的研究,不去分析細菌是如何交替的,只要知道細菌是生物體身上的寶藏。

還在疑惑的此時,我的建議是不要思考,單純接受身體的不可思議。

Read More
0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