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與他律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不能離群而居,也不應和群體隔離,我們除了必須自律,同時也需要他律的力量。
我從身體和大腦的默契體會到自律和他律的協同,也從養生的環境清楚自律和他律無可迴避的合作關係。
自律的典範就屬身體,每一刻都把分內的工作做好,可是身體渴望有他律的協助,身體渴望大腦可以配合營造它把工作完成的環境。
我談的是意境,是我們無感的時間消耗,好習慣所能成就的版圖絕非所有人都可體會,這一刻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換個時空背景卻成為絕頂熟練的專技。
能吃絕對是一種福氣,可是一直吃就不是值得祝福與期待的習慣,可以站立也可以走動是福氣,可是當雙腳拙於操練,過了半百就從腳力開始老化,每天不停的吃直接預約病痛的報到。
身體的忠告很明確,斷食不是你的選項,是身體的需求,嚴格說,是身體的要求。
想像在談判桌上的兩造雙方,一邊是身體,另一邊是大腦,後者就是你的思考和你的意識。
談判桌就是人生的選擇,你有拒絕選擇的權利,拒絕和身體對話是所有人的自由。
可是,熟悉身體之道的人提出了建言:你不但沒有拒絕的權利,在談判桌上也沒有不讓步的權利。
對人體瞭解得愈多,對身體意識體悟得愈透徹,對健康琢磨得愈深。 對微觀世界學習得愈多,對能量世界體會得更多,對健康更有信心。 相對的,對醫療邏輯出現更多的不解,對…
過去理所當然的一天三餐,突然間不再是那麼的必然,想起身體沒有多餘的能力和物力做該做的事,想到身上的臃腫,想到身體莫名的疼痛,想到年紀越大就越力不從心,最後想到認…
藥理多半不見容於身體,所以身體只能在這條藥物路線以外的地方表現出抵制或傷害,吃藥當事人的心裡面只有「不吃不行」或「不吃會死」的定調,這是多麼恐怖的行銷!這是多麼…
斷食的確可以界定成方法,可是斷食實質上必須是一種生活態度,也就是在我們的腦袋意識和身體意識充分謀合之後,少吃變成常態,習慣每天都有一段時間讓身體充分休息,尊重身…
健康走大道,沒有捷徑。最遙遠的捷徑是身體的實質捷徑,就是腦袋和身體之間的距離。 用心和身體溝通,很誠意的告知讓身體休息的意願,打通了這條捷徑,你已經進入養生的大…
荷爾蒙生理屬於身體的原創,最原始的創意是呼應晝夜節律,這是生物體生命運作的重要輪迴,有進就有出,有上就有下,有高就有低,有吸收就有排泄,有得到就有失去。 從睡眠…
這一刻,就好好端量身上的凸起,男生就摸摸你肚子上的啤酒肚,女生就摸摸自己下腹腔的肥肉,然後告訴自己這不是時光的產物,也不是年齡的標的,而是貪吃的紀錄。 然後,告…
在醫療邏輯中,「不確定性」經常變成一種確定,「沒有把握」又必須顯現十足的把握,這是一種末端思考,也就是下游健康管理,在忙碌的善後處置中,忘掉病症的本質。
在我們過度重視吃的過程中,身體不再有立場可以表述,身體不再有機會可以主導平衡,只能被動的處理已經亂了套的內分泌協同。 就從早餐的重要性被強化開始,這一條失控的曲…
當必須面對醫師處方的時候,也就進入「術」的執行,當我們的思考和行為都在身體出現異樣時的緊急處置,也就在製造對「術」的需求。 我們都明瞭不得已的苦衷,也都明瞭沒辦…
如果你有斷食的經驗,如果你經歷過訓練身體燃燒脂肪的過程,你會知道「吃飯皇帝大」是天大的誤會,我們不是不能吃,是不能這樣吃,必須偶而讓身體休息,必須留給身體整理糧…
每日一餐何時會變成一股風潮,應該是有一群完全年輕化的中老年人,一群透過每日一餐而發掘自信的人,他們聚集了能量,逐漸累積力量。這一刻,直接設定一個目標叫南雲吉則,…
在羅伯特沃丁格博士早期的演講內容中,得知哈佛研究的重大結論,幸福人生的重大指標落在人際關係。
「科學研究一再告訴我們:人類需要營養,需要運動,需要目標,也需要彼此。」
這一句話裡面,最費解的就是後面那兩個字「彼此」,進一步從書中的這一句話得到比較完整的解說:「正向的關係對人類身心健康不可或缺」。
你應該要納悶,進一步深究,思考人類為何要做這種完全沒有意義、而且對自己明顯有害的事情。
對於製藥和賣藥的人來說,這件事情很有價值,他們提供一個用藥之後膽固醇確實下降的證據。
沒錯,數值是下降了,問題是數字只是勾引你使用它的誘因,數字只是數字,結果又是另一回事。
可是,不僅醫生買單,病患也買單,買那個數字的單,買那個外來物質干擾身體代謝所製造的數值的單。
對於想要增胖的人來說,細菌力是不是他們的機會?問題可以更全面性的陳述:「腸道菌相是不是減重、增胖甚至維持穩定體重的關鍵?」。
這個問題在我個人的經驗值中只獲得一半的肯定,如果這是個百分百的答案,接下來又是「快速有效」以及「產品至上」的商法獨占鰲頭,人們將持續遠離自律,繼續為所欲為。
經常分享靠撿拾垃圾維生的拾荒人,為何他們擁有堅強的免疫系統,為何他們從垃圾桶內把別人不吃的食物直接往嘴巴裡送,為何他們不會因為吃了垃圾桶裡面的食物而生病。你聯想到垃圾桶的髒和臭嗎?想想拾荒者的身體是否有能力移除所有身體不需要的細菌,繼續想想他們生活中有一餐沒一餐的過,對於身體世界的藍圖是否該有所更新,對於身體意識的認識是否應該重新建立。
婦科病症長期治標不治本的處置後,接下來就是不孕症請求執行試管的大批婦女,速效文化橫掃生育需求,民眾的思考沒有原因,只要結果。
深入斷食世界的人眺望醫療,看到了什麼?領悟了什麼?看到了嗎?那個不願意學習斷食的人看不到的世界。
醫療好偉大,身體好委屈,我曾經撰寫冤獄的故事,為身體打抱不平。
我們在身體囤積大量毒素同時講究吃,在腸道堆積大量廢物的狀態繼續吃。
我們住進醫院病房的同時沒有忘記吃,在身體提醒不需要吃的時候繼續吃。
肝臟膽管腸道變成囤積毒素的大本營,毒害身體的發臭物質藏匿在身體內。
試圖透過身體以外的途徑解決身體內部的問題,這是早早被破解的邏輯謬誤,可是卻存在於大多數人的意識層級內。
意思是我們的問題和答案完全不在同一個時空中,除了接受謬誤的教導,人們被迫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去圖利少數人的意念。
每個人都有來到人世間的任務,生命除了會以事件來提示,身體內在也不斷會有所感應,類似的感知有人敏銳察覺,有人渾然不知。
我從回顧過去的點滴搜尋到生命的提示,同時結合自己每一次關鍵改變而對直覺有所領悟,最終明瞭,那就是志業的召喚。
「這是我不得不做的事,是什麼理由我沒辦法跟別人解釋,我自己也不盡了解,然而,我就是怎麼都抗拒不了。」
作者引用美國牧師作家畢克納對志業的定義:「它是個人最深的喜悅與世界最深的需求接軌之處。」
把實質的擁有放到我們的身體,身體的機能是養生的主要依靠,當我們為了口腹之慾或病症的治療而囤積食物和藥物的毒素在身上,我們不再擁有健康的身體。
社會價值物化了我們的需求,當人們所思考的主軸都是物質面的擁有,捨棄掉的幾乎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擁有。
身體是我們用得到的擁有,食物或許是,或許不是,看我們怎麼把食物的價值運用到身體裡面,如今,人們腦中所期待的擁有是藥物,不是身體。
社會教育貶低了身體的價值,無限放大醫藥的價值,人們如今擁有恐懼、害怕、仇恨,不擁有健康。
人類具備兩種智力,分別出現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所謂原始聰明就是指的一種智力,稱之為「流體智力」,流體智力屬於創新者的專利,會在40歲之後急速下降。
另外一種運用過去累積的知識庫存的實力,稱之為「晶體智力」,善用晶體智力的人可望在人生的下半場爬上另一個高峰。
「老年要做三件事,首先這個時期應該致力於服務他人,而不是閒散度日;其次,晚年最大的禮物是智慧,長者的學問與思想將帶來豐富他人的世界觀;最後,在這個階段,我們天生的能力是提出忠告,輔導、建議與教導他人,但目的不是累積金錢、權力或名聲等世俗的報酬。」
這本書的論述支撐了我的志業選擇,已經心無罣礙的我當更明確的履行對自己下半場人生的承諾。
研修「做自己」到一定的程度,寬恕的考題就會出現,因為把恩怨情仇放在一旁的時候,很自然面臨寬恕的答題。
這一題不能拒答,不需要申論,只要回答是或不是,要或不要,願意或不願意。
容我做一點解釋,意識到癌症很可怕的人可得好好面對這個考題,因為寬恕的考題就是癌症的考題,修完寬恕後才真正脫離被癌症侵犯的風險。
進一步申論,寬恕的考題就是腫瘤的考題,腫瘤的考題就是仇恨的考題,人體最異常的組織發展就在檢視人類最不應該存在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