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之言與行之294>
很多人終身為同一個老闆服務,可能將近40年的生命精華都奉獻給自己所熱愛的工作和企業,結果在即將退休的年紀被公司解雇,可能宣稱不適任,可能公司在精打細算之後發現解…
很多人終身為同一個老闆服務,可能將近40年的生命精華都奉獻給自己所熱愛的工作和企業,結果在即將退休的年紀被公司解雇,可能宣稱不適任,可能公司在精打細算之後發現解…
我們在孩子面前示範對立的情緒,我們在孩子面前上演算計的橋段,我們的工作或許美其名管理集中營,實質上是終結善良性命的劊子手。請不要在醫療的領空中高舉健康的大旗,所有疾病的處置和善後都屬於人類遠離身體世界後的環境元素,圍牆是我們蓋的,火是我們點的。
養生一旦背離了身體的思考就很容易偏離正軌,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部分元素都遠離大自然的環境中,在養生的大方向之前,最大的阻撓居然是態度,導致我們失去健康的居然是隨身攜帶了一個大桶子。
「利他主義(Altruism)」成為專有名詞誠屬必然,這是人類的覺悟紀錄,這是哲學論述為人性指引光明的去處。
在我吸收「利他主義」的第一時間,前方還大剌剌出現一個「有效的(Effective)」字樣,花了不短的時間徹底明瞭這兩個字共同存在的意義。
這就是我所觀察到的學習態度,學和做處於完全不一樣的高度,做中學和只學而不做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局面。
我們都懂利他,也都願意利他,可是真正的現實是沒有利他的能力,真正的障礙是利他只是概念,不是全力以赴的境界。
沉默是一種行動,沉默具備龐大的力量,這就是這本書不斷在提醒我們的部分,要繞過房間裡面的大象需要集結集體的默契。
「沉默的串謀,並非圍繞著我們不小心忽略的、大體上難以察覺的事情,相反的,這類串謀其實是以我們刻意迴避、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中心。」
作者提到了恐懼與尷尬,兩種情境完全掏出人際關係中的刻意忽視或迴避,因為結果太可怕了,因為結局可能是尷尬到讓當事人無法承受。
結果就讓一件錯誤的事情繼續錯下去,甚至有可能,我們眼睜睜看著一件明明就在傷害人的事情繼續傷害下去。
傳統這個名詞表面上有接近保守的意境,而保守則有不能改變的壓力,代表一種不能做自己的環境,這是一種違逆生命價值的風氣,這是一種有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為自己而活的悲慘世界。
有一種劇情是這樣上演的,某人的身體出現狀況時,周遭好友快速下達就醫的指令,當醫療的指導方針出爐後,所有人口徑一致的鼓吹儘快配合,不是動手術割除就是進入化學療程。看到的幾乎都是清一色失敗主義的爛戲,因為器官被割掉的不是你,接受化學藥物荼毒的也不是你,好朋友的確是真心關懷,問題是大家總是搞錯了方向。
恐懼多了,勇氣就少了;負面思考多了,正向的期望也就消失了;信心不見了,想要透過改變而獲得幸福美好的動念也就直接否定了。
擁抱陌生可以鍛鍊正向的勇氣,勇於說出心中的意見看法可以放大自己看到世界的景觀,這些和健康看似毫無關係,卻是大大有關。
恐懼是這樣形成的,不安是這樣發生的,災難是這樣形成的,悲劇是這樣發生的。
何以是莫名的恐懼感,因為理所當然,因為不求甚解,因為沒有人願意負責,也沒有人願意深究責任的歸屬。
當不好的結果發生,就到處卸責,就找人承擔責任,責任只有在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後才是檯面上的議題。
這是我們的世界,是你我熟悉的世界,也是我們一起造就的世界。
我們都具備好奇心,在我個人的工作領域體會到:人之所以對於病痛的原因不再好奇,是因為不願意承擔責任。
至於我們之所以在人際相處中失去好奇心,是因為試圖解決問題的慣性,某個層次,這是一種連當事人都察覺不到的傲慢。
李崇建老師的冰山心得讓我看到一種很奇特的細膩,對於一位男性輔導老師能夠養成這種耐性,很吸引我繼續深入。
「專注傾聽與好奇,是讓對方敘述的關鍵。當有人願意傾聽了,就有人願意說了。當有人理解如何好奇,溫暖與覺知就進來了。對他人傾聽與好奇,對自己也需要傾聽與好奇。」
「每個念頭,都有身體的根據地。」這就是一段你我都看得懂,卻又感覺似懂非懂的一段敘述,因為我們完全不瞭解身體的生物設定。
「『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其實完全不準。只要身體沒有忘記,你這個坎就永遠過不去,給你一百年時光都沒有用。」
因此重點不在時間的刻痕逐漸淡化,而是在我們和身體之間的和解,也在我們自己和自己之間的相認。
說實話,良心話,你不能沒招,必須經過審慎的思辨之後,確定自己必須有能力出招。
坐在醫生面前,聽他指示接下來該如何存活,那是沒招;坐在餐桌前看著手上的藥丸,分辨飯前飯後,那是沒招;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想著自己剩下多少日子可以活,那是沒招;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廣告的特效藥,想著自己有沒有機會靠這一顆翻身,那是沒招;坐在一群三姑六婆中間,聽著她們細數哪幾位名醫的門診多麼難掛到號,那也是沒招。
曾經一度扮演到外地求學的遊子,對於回家曾經高度的渴望,如今看著人類使盡洪荒之力在毀滅世界,即使這是每個人的生命課題,卻早已擴大成為人類存亡的問題,問題的根源正是集體否定本我的存在。
相信自己的人一旦接受斷食,他們不僅執行率高,成功率也高。
想幫助這些人,必須發掘出他們,找到他們,然後協助他們,因為斷食會讓一個人徹底脫胎換骨。
也有人不解為何要持續開斷食的課程,既然斷食的動機在有自信而且願意嘗試的人身上,課程就是和這些人連結的機會。
課程的重點就是把學習者的動機勾引出來,連結到遠離病痛的終極目標,他們都是先清楚目標,接著確立動機已經成形。
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分類,把學生分等級,網路上充斥著特殊病患的飲食方式,這些教材的發明者出現嚴重的動機錯置,他們忽略身體的一致性。
最常見的分類其實是腦袋的意圖和身體的能耐,分盤飲食的作法就是用腦袋去解決胰島素升高的狀況,它們忽視了身體調降胰島素的能耐。
真正問題的根源不在吃什麼和怎麼吃,在吃,因為你只要吃,胰島素就上升,你只要不吃,胰島素就不升。
我們必須從身體的思考邏輯去執行,順從身體的能耐是養生的大方向,關鍵在不吃的時間延續,不是胰島素上升的幅度。
透過紀律和身體互動,喜樂快速連結到信心,希望直接驅動對於旁人的關注,這是最純真的關愛,這是最真誠的利他行動。
沒有把是否從工作中賺到錢列在喜樂的因子中,把身外之物和喜樂相連結的結果,喜樂會變質,把利他行動和利己目的相連結的結果,喜樂是認知,駕馭了感受。
生命談因果,健康也是因果,不認同因果的人很容易否定自己,不認同自己的人絕對忽略了負面情緒的因果關係。
已經發生的都應該發生,生命的課題都在這一刻,方向是否偏了,路徑是否反了,態度是否差了,因果關係是否搞錯了。
細胞該分裂就分裂,細胞該死亡就會死亡,在大自然的邏輯中只有存在和不存在,只有回收和被回收,真有選擇的機會,每一個生命都會選擇讓自己和下一代活得更好更安全。
在自然界中沒有違逆自然的存在,只要人類號稱的聰明智慧不存在,地球會和諧,生命自有生存之道。
吃飯和時間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耽誤多少人的一生,不學習也不願意體驗斷食的人永遠被這一條線遙控著。
肚子餓和飽足感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牽動了內分泌的動線,牽動了情緒,牽動了脂肪的囤積。
健康和營養補給品之間有一條線,好比牛奶和補鈣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創造了可觀的商機,對於健康的貢獻則見仁見智。
問自己執著了哪一條線,時間到了就要吃?疫苗到了就該去打?生病了就該去找醫生?還是經痛就吃止痛藥?
吃熟食就好比要求身體做它本職以外的工作,如果每天清醒的十多個小時都在吃,身體將沒有機會處理它的本務,而且身體一直處於被動狀態。 我們是該好好深思這種狀況的嚴重性…
要進步就得經歷改變,要健康也得願意改變。 癌症不是絕症,一個超越過去所有恩怨情仇的起心動念,你不再是過去的你,你不再是動不動就生氣的你,也不再是動不動就生病的你…
當身體擁有了平衡的主控權,身體的主燃料原將是脂肪而不是葡萄糖,身體處理食物的重點是運用脂肪而不是儲存脂肪,身體的代謝動能是排出廢物而不是囤積廢物,身體經營內分泌…
人人都為飢餓而吃,人人都被飢餓綁架,超過八成的飢餓都是假訊息,都是食物的殘存效應,都是食物所延展的生化。 因為飢餓所以要吃,因為怕餓所以吃很多,結果因為吃很多而…
人人皆可為之謂之道,每個人都需要清除身體深層的廢物,每個人都需要培養積極主動的紀律,每個人都需要練習把主控權還給身體,這裡所謂的每個人就包括了癌症病人和糖尿病病…
我們活著,我們想要好好活著,我們需要有好好活著的態度,這個態度則連結到食物的本質,也連結到細菌的本分,因為食物認真活著,因為食物的生命可以延續生命,細菌也肩負著…
不是你多麼養生,不是你多麼懂營養,也不是你多麼重視運動。 如果你堅持不深究生食和熟食之間的差異,你的頑固自然連結到你和熟食之間無法分割的關係,進而連結到你被食物…
所有人一致的說詞,就是忙,而忙的背後就是價值順序的錯亂,工作很重要,應酬很必要,賺錢很要緊,吃飯皇帝大,身體的感受則從來都不重要。 身體有立場,身體有感受,身體…
健康有一個視窗,通常被大大忽視,我們因為缺乏這樣的視窗而遠離健康,我們因為不會透過這個視窗自我檢視而失去健康。 就在被告知罹患重症的時候,一群缺乏這個視窗的人聚…
脂肪持久不被提存,持續進行儲存而擠壓,持續固化而出現壞死,好比預備太多庫存的原物料,好比預估錯誤而大量堆積在倉庫的原料。 對於確診罹患重症的人來說,這些屬於超過…
食物不缺,食物好吃,吃是一種享受,期待吃是無窮的美好,這些描述都由熟食所把持,我們愛吃,我們打從心裡拒絕少吃的提醒。 算算看,每天清醒的十多個小時中,我們花多少…
發酵是生命,發酵提供生命,發酵也可以縮減生命,前進或後退,提升或落後,延續生命或折損生命,都在面對食物的一念之間。 發酵進行著,發酵存在於生命體內,發酵趨動生命…
回到我們和食物親密接觸的片刻,生食入肚之後,我們懂得節制,熟食進駐後,我們欲罷不能,問題從哪發生質變的? 記得我們把責任推給細菌的所有劇本吧?應該也記得把責任推…
那種理所當然的飢餓感其實並非屬於身體的真實需求,那種對於食物的想像和渴望也都不是身體實質的慾望,真的沒有言過其實,你只要好好回想吃過這些美食之後的感受就會理解,…
身體沒有太過複雜的要求,回歸自然是大方向,順應晝夜節律是大原則,精簡食物是重大學分。 老天爺在人體內安置了「物以稀為貴」的程式,提醒我們食物取得不易,要求我們要…
孩子不想吃飯有錯嗎?有沒有一種可能,孩子沒食慾根本就是身體最直覺的訊息?孩子的身體還沒有被食物汙染,孩子身上的脂肪組織還沒有擴大到干預內分泌平衡,從孩子身上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