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之言與行之277>
身體在不得已必須往外拓展體積之前,會把多出來的脂肪往腹腔的內臟外圍堆放,腸道、子宮、腎臟、肝臟、胰臟都被脂肪所覆蓋。回想一下身體的初衷,當初如此設定保存食物程式…
身體在不得已必須往外拓展體積之前,會把多出來的脂肪往腹腔的內臟外圍堆放,腸道、子宮、腎臟、肝臟、胰臟都被脂肪所覆蓋。回想一下身體的初衷,當初如此設定保存食物程式…
你的身體被食物駭了,好比病毒控制了電腦程式,精緻食物的殘存效應深入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傳導,意外拉高胰島素,也意外強化了對於食物和飽足的需求。 每天吃三餐最可議論…
為何病永遠都治不好,原因是聚焦錯誤,是處置的方向和點都不對,從來沒有前輩提醒我們應該在生活作息中革除所有身上的毒垢,從我們被告知早餐很重要到身體需要食物補給的觀…
我們缺乏腸道思維,因為我們缺少菌相觀念,因為我們始終沒有把健康核心在腸道的觀念建立起來,因為我們不知道益生菌在幫我們紓解壓力,因為我們從未認真思考每天所吃的食物…
聽懂少吃的必要,知道斷食的重要,多數人的想法作法都是循序漸進,先從減少一餐開始,我個人則鼓勵一步到位,讓身體快速體驗最適切的頻率,讓腸道快速回到最佳狀態。
我把支撐情境的力量看成一種鬥志,一旦生命拼圖完整,鬥志無關年記,90歲還有鬥志的藝術家不少。
請接受我如此自嘲,也許難搞也是鬥志的一種型態,或許難搞才是老人家繼續能做出貢獻的一種形象。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勉勵自己在邁向隨心所欲的這些年,繼續能維持在創作情境內的強烈鬥志。
回顧我之所以投入養生教育,有一個關鍵的因素來自願意改變的人,他們都意識到自己的脆弱和不足,我則因感動而寫下對這份工作的誓言。
你會對陌生人說出心裡面的真話嗎?其實成功的聚會可以充分展現這樣的力道,就在你對這樣的情節感到恐慌或不適的此刻,就是你該勇敢練習面對陌生的時候。
「和陌生人相處時,我們有一個短暫的機會可以重新調整個人的某種平衡,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一直在做的:在過去與未來的自己間找到平衡,在曾經的我們和即將成為的自己間找到平衡點。」
在投入養生教育的初期,這一段話可能會讓我思考許久,就在十多年的淬鍊和苦窯中,探索自己終於成為養生教育最後的章節。
健康是自己的事?還是醫生的事?
根據每個人有知識以來的記憶,醫生具備健康諮詢的專業形象,醫生也在我們失去健康的時候提供康復的解方。
問健康委託給醫生的個案「健康是誰的事」,他們口徑一致回答「自己的事」,重點是「健康到底是哪件事」,從來都沒有結論。
作者戴科沃博士是熟齡研究先驅,終身投入長壽和熟齡的研究,他的論述幾乎顛覆了所有人對於老化的印象。
「新世代的熟齡男女認為,長壽不僅是享清福的時間,也是分享所得與所學的時機。」
我在閱讀這本書十年之後再次閱讀,感受有別於當初,這本書存在一種力量,督促我應該要多做點有意義的事。
就是作者在書上反覆提及的意義和典範,「從追求成就變成追尋意義」表達出《熟年力》這本書的中心思想。
被食物控制聽起來很沒骨氣,其實這無關你是誰,是習慣造就了現在的你,如果我們都看懂真相,也願意接受身體不具備主導權的事實,事情就有轉圜的餘地。 「被動」是這種飲食…
探索身體必須具備一種態度,是很誠意的去貼近身體的奧妙,很虛心的去接受身體的領導,不用試圖解出所有身體裡面的運作邏輯,也不是試圖去操控身體的原始設定,不是讓身體轉…
吃的行為和吃的頻率都是生活點滴,我們司空見慣,從來不覺得這是問題所在,我們不知道這麼熟悉的生活作息居然暗藏著威脅生命的習慣。 所以你是你,思考是思考,慾念是慾念…
為何現代人充斥著睡眠問題,問題的源頭還是吃太多,因為吃太多而導致腸道環境不佳,因為菌相不佳而導致菌腦腸軸的平衡進入負向的傳輸,因為脂肪囤積過當而導致發炎訊息干擾…
不是百分百,也幾乎是九成以上的所有慢性疾病症候,都和高胰島素血症相關,在眾多的不確定性中,似乎可以指向一個確定的方位。 在疾病的定調和輕微症候的區隔中,高胰島素…
從翻轉癌症的人身上看到認錯的威力,我也從願意承認錯誤的態度中看見健康的氣色,在所有令人感動的個案中,最艱困的關卡都來自環境中的價值信念,呈現的就是家人的干擾,這…
設定就好比法則,就像是不可違逆的自然法則,就是身體內裝載著造物所設定好的規矩,這些規矩規範著我們的行為,包括睡眠和飲食,嚴格說還包括我們的自律和自信。 如果我們…
兩種結果在三餐熟食的輪迴中發生,一是高胰島素血症,另一是脂肪大量從肝臟裡面輸送出來。一定要審慎思考這是每天重複在發生的事情,一定得清楚這種行為連續不間斷進行的後…
加工食物的製作過程距離我們的生活其實遙遠,廚房料理的添加多少也遠離我們的關注,我們的感官停留在眼界和舌尖,我們的價值停留在飽足和滿足。 這一味美食的崇尚和追逐佔…
相同熱量的不同食物,在身體的代謝端就出現效應上的分歧,接著在腸道的微生物端又再出現轉變,光是這兩端的變數就衝擊了降低熱量訴求法,最後身體也會在荷爾蒙激素的平衡努…
經常面對不確定性,那是和醫療相處的經驗,也經常必須面對恐懼,那也是和醫療近距離接觸的必然反應。 病人何來恐懼?因為不確定,醫療何來不確定,這是多數人無法釐清的問…
從身體的理路去貫穿養生的道路,相信會被為數不少的人指責為離經叛道,可是我始終清楚真正違逆大自然的是看不到身體世界的任性。
只要問自己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是健康可控還是生病可控?是身體可控還是藥物世界可控?
如果可控,任性又何妨?如果回歸真相可控,任性又何妨?如果全健康可控,任性又何妨?
既然大象是那隻不容易駕馭的自動化系統,屬於自制力的控制化系統就顯得格外重要,原來騎象人要能夠輕鬆駕馭大象還是需要時間的演練。
從是否願意謙卑學習和是否願意改掉壞習慣,我有機會一路觀察每個人身上大象與騎象人的對峙。
作者以愉悅感和滿足感成功詮釋了人類身上的幸福軌跡,嚴格說一旦無法釐清,可能就變成不幸福的路程。
看到疾病的社會呈現,看到民眾價值觀的偏差,看到下一代被現實所凌遲的希望,我們不應該只圖自己的方便。
推廣身體的時間軸十多年,進一步從睡眠不足的普及和嚴重程度領悟到社會責任,自律養生將繼續強化睡眠教育的重要性。
未來一定有機會走進第一個校園,面對學童家長,先從勉勵家長們以身作則開始,學童的健康人生必須從教育做起。
感動就來自於第一個英文字首H,源自英文字Heartfelt,書本封底詮釋為「找到內心熱切的渴望」。
這個元素糾正了我的教學主軸,也引導我深入學員的內心世界,因為沒有了感動,不僅原地踏步,同時也浪費生命。
我真正領悟用心學習而不是用腦學習,也有賴這個字的啟發,和學員諮詢除了聽對方怎麼說,還要看到對方的眼神。
常說愛自己,也強調做自己,如何深入這兩種意境,感動正是那個最無形的力量,要設定破表的高目標,少了感動,要如何完成?
準備是一種心態,準備什麼聯結到價值觀,重視什麼就為什麼做好準備。
準備與否回歸平日的養成,《刻意練習》和《我比別人更認真》都提到十年和十萬個小時。
十年好長,可是缺乏練習的十年也過了好幾回,決定開始,才會累積出熟練的十年。
自律養生就是一支必須經營讀書會的團體,既然我們的主架構是教育,讀書會理應是引領這支部隊前進的行軍計畫。
《幸福除垢學》的內容裡面有合適婦女團體的題綱,深信由我來導讀可以引起最大的共鳴,退休族群也是適合導讀的對象,畢竟他們是最欠缺也最需要知道養生方向的團體。
這個時候,你應該要思考的不是不熱愛閱讀的自己,是需要被激勵並且鼓勵的多數人,是需要被拯救的青年世代和下一代。
我所領悟的畫面一直都是一小群人試圖拯救全世界的人,而世界的很多小角落藏匿著隨時都在思考如何改變世界的人,事實證明他們所做的改變多半是摧毀。
簡單的道理橫豎都在上方,自然法則撼動不了,晝夜節律改變不了,生物設定冷落不了。
「家長能做的就是在睡眠與科技使用的習慣上以身作則,然後用身教加道德勸說提高孩子們從善如流的動機。」
把問題的根源不斷的抽絲剝繭,問題可能根本不在孩子身上,家長必須肩負起拯救孩子們甚至是子子孫孫的責任。
被動養生顯然不是一種成熟的教育,當我們完全忽視身體所具備的演化實力,很容易就把健康的權柄交給不相干的人。
生病是身教,說出來嚴苛,聽起來也不舒服,可是每天把藥物交給身體,最終不是自己做,是晚輩幫忙做。
餵長輩吃藥的晚輩自己也會吃藥,鮮少自問為何要吃這些藥,甚至沒有機會問自己吃這些藥是否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