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維老師部落格

《幸福除垢學未採用文章系列之11》 說謊

有一種情結,是一種可以調整的人格特質,堅持把自己關在受傷的狀態,被拒絕也受傷,被糾正也受傷,被責怪當然就受傷。

一系列的欺凌在延續著,一輩子的不順遂在進行中,很想求救,又不願意求救,很想示弱,卻又反過來逞強。

為何眾多疾病無從醫治,因為病根在記憶深處,因為病原在隱藏的真相,因為堅持要生病,因為堅持不給自己有療癒的機會。

Read More

《閱讀週記020》 我可能錯了

「想像一下,如果大部分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想起自己可能是錯的,這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

作者在還俗之後結婚,他回顧與妻子的一次爭執,妻子提醒「你昨天說的那句箴言,也許現在是使用它的好時機?」,作者回答「不對,我現在用的是不同箴言…妳可能錯了。」。

又是一次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又是一種學習和執行之間的落差,又是一回複雜和簡單之間的取捨。

我們都知道該怎麼做,我們都在最關鍵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做。

「我可能錯了,如此簡單、如此真實,又如此容易忘記。」

Read More

深化斷食的人格特質

斷食最大的關卡不是飢餓,也不是美食的誘惑,是自己往內的關卡,從來都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人很刻意迴避良知的監控。

我相信這一段陳述會遭致很多人的抗議,到處都是不敢承認自己對飢餓恐懼的人,他們當然不會承認自己閃躲良知的質疑。

身為斷食的教練,我從講台上和人性相處,不完全是聽懂或聽不懂,也不完全是願意做或不願意做。

真相是反正別人不知道,也就是僧人在回家休假時喝酒,反正沒有人看到,也不會有人知道。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70》 無法解決的問題

為何人類無從深究甚至解決癌症的發生,因為光是同一屋簷下的兩個人都無從解決,這個議題可以濃縮到一個人的修行面向,也可以放大至人類無從善後的重症趨勢。

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會有無法解決的結果,就是癌症時鐘繼續下探,罹患癌症的人數繼續增加。

這依然是人類的修行議題,依然是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

回到生活面,看到沒?又有人發飆了,又有人不爽了,又有人拍桌怒罵了,又有人拂袖而去了。

Read More

交心

說出真相真能獲的自由嗎?這裡所謂的自由是心靈的自由,那一刻才能決定靈魂是否可以自在的翱翔。

監獄關的是人,心關的是靈魂,人期望獲得釋放,靈魂也是,唯獨知道真相的是靈魂,是否真的能獲致釋放,只有靈魂知道。

我的工作是這樣定義的,工作的時候在休息,休息的時候在工作,工作的時候很放鬆,休息的時候依然連結到工作。

Read More

《閱讀週記019》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

當身體說不的時候》被我從書架上挑起,完全不假思考,因為原文書名和翻譯名稱一致,情緒壓力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永遠是我探索的方向。

這本書稱不上很好閱讀,有些章節甚至會讓一般讀者讀起來感覺吃力,我主觀認為這是一本把情緒和病痛之間的關係描述得最精闢的著作。

臨床經驗不致於有實力串接情緒和發病之間的關係,加拿大這位醫師作家的細膩程度,一般醫生難望其項背。

嘉柏麥特是他的大名,他的言論值得被廣泛關注,他的作品值得推廣給有心要理解養生方向的讀者。

Read More

讀進去

你有把一本書認真讀進去的體驗嗎?你有把一個人認真讀進去的經驗嗎?

我說的是提升你的那本書,或是提升你的那個人。

我有,書和人都有,讀不完的感動,學不完的深度。

當你不斷進步,篩子就成形,拿起篩子上面的書,結交篩子上面的人。

Read More

《幸福除垢學未採用文章系列之10》 圍牆

我們在孩子面前示範對立的情緒,我們在孩子面前上演算計的橋段,我們的工作或許美其名管理集中營,實質上是終結善良性命的劊子手。請不要在醫療的領空中高舉健康的大旗,所有疾病的處置和善後都屬於人類遠離身體世界後的環境元素,圍牆是我們蓋的,火是我們點的。

Read More

鄭董

你是來買酵素的,還是前來改變人生的?

你是前來學習斷食的,還是前來提升生命品質的?

還沒聽過鄭董談他的發酵人生,千萬先認真體驗斷食,兩相對應,會有火花,會有說不完的感動。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69》 利他主義

「利他主義(Altruism)」成為專有名詞誠屬必然,這是人類的覺悟紀錄,這是哲學論述為人性指引光明的去處。

在我吸收「利他主義」的第一時間,前方還大剌剌出現一個「有效的(Effective)」字樣,花了不短的時間徹底明瞭這兩個字共同存在的意義。

這就是我所觀察到的學習態度,學和做處於完全不一樣的高度,做中學和只學而不做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局面。

我們都懂利他,也都願意利他,可是真正的現實是沒有利他的能力,真正的障礙是利他只是概念,不是全力以赴的境界。

Read More

《閱讀週記018》 房間裡的大象

沉默是一種行動,沉默具備龐大的力量,這就是這本書不斷在提醒我們的部分,要繞過房間裡面的大象需要集結集體的默契。

「沉默的串謀,並非圍繞著我們不小心忽略的、大體上難以察覺的事情,相反的,這類串謀其實是以我們刻意迴避、顯而易見的事情為中心。」

作者提到了恐懼與尷尬,兩種情境完全掏出人際關係中的刻意忽視或迴避,因為結果太可怕了,因為結局可能是尷尬到讓當事人無法承受。

結果就讓一件錯誤的事情繼續錯下去,甚至有可能,我們眼睜睜看著一件明明就在傷害人的事情繼續傷害下去。

Read More
0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