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維老師部落格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75》 似真非真

綜觀所有對於醫療觀點的來者不拒,看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知識水平愈高的愈崇尚醫療,集體偏見穿梭在人類各個階層之中。

服用藥物的人深信自己將一輩子服用藥物,他們接受不健康的命定,他們不願意努力推翻這些相信。

這是最典型的似真非真,根據自己信以為真的事情去行動,即使人類世界早已揭開醫藥的面紗。

Read More

《閱讀週記024》 聚焦第一張骨牌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要往哪裡去,決定了我們做什麼事和做到什麼。」

我個人對於思考的層級很有體會,不同的思考深度出現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關鍵在閱讀,還有我所往來的對象。

在指引你不要做自己的社會氛圍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成為很重要而且不斷自我提醒的第一件事,而定位自己的人生路事充滿挑戰的。

「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確保我們的生活目的不會成為一只乞討碗、一個慾望的無底洞、不斷尋找使我們快樂的下一樣東西,那是注定要失敗的。」

Read More

《自律養生維心論1007》 足跡

這一條路從來不是對錯的審判,只是機會,或許也有命運的成分,錯過了一次登山活動,還有下一次的機會。

可是你不能總是不走出去練習腳力,因為肌肉和意志一樣,需要磨練。

走出去是很有趣的議題,今天想出去走或不想出去走,可能今天的情緒和動機和明天不一樣,不小心或稍加留意,都會發現惰性的影子。

不應對自己太過嚴苛,也不能總是對自己姑息,我就在這兩者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斷食體悟。

Read More

自律與他律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不能離群而居,也不應和群體隔離,我們除了必須自律,同時也需要他律的力量。

我從身體和大腦的默契體會到自律和他律的協同,也從養生的環境清楚自律和他律無可迴避的合作關係。

自律的典範就屬身體,每一刻都把分內的工作做好,可是身體渴望有他律的協助,身體渴望大腦可以配合營造它把工作完成的環境。

Read More

《幸福除垢學未採用文章系列之18》 每日一餐

我談的是意境,是我們無感的時間消耗,好習慣所能成就的版圖絕非所有人都可體會,這一刻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換個時空背景卻成為絕頂熟練的專技。

能吃絕對是一種福氣,可是一直吃就不是值得祝福與期待的習慣,可以站立也可以走動是福氣,可是當雙腳拙於操練,過了半百就從腳力開始老化,每天不停的吃直接預約病痛的報到。

Read More

你的獨立事件

當你很想知道結果,你就會知道結果,因為你會學習,因為你會追究。

當你很想知道結果,你除了會知道不做的結果,你更會清楚做的結果。

我的關注點在還沒做就知道結果的人,不是還沒做也不想知道結果的人。

Read More

真理論壇

回想起我個人開始大量閱讀的階段,最吸引我的提綱一直都是和法則相關的議題,也就是生命所闡述的、永恆不變的道理。

撰寫部落格的時代,「生命體會」幾乎是每週必寫的文章,對於自然法則只要有體會,我就撰述。

經常有「驚覺」或「頓悟」的感受,對比生命前段的學習,錯亂感很強烈。

幼年時期所接收的價值觀變成最佳的對照組,我父親的職業也變成鮮明的對照。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74》 養生之道必修的身體之道

身體的忠告很明確,斷食不是你的選項,是身體的需求,嚴格說,是身體的要求。

想像在談判桌上的兩造雙方,一邊是身體,另一邊是大腦,後者就是你的思考和你的意識。

談判桌就是人生的選擇,你有拒絕選擇的權利,拒絕和身體對話是所有人的自由。

可是,熟悉身體之道的人提出了建言:你不但沒有拒絕的權利,在談判桌上也沒有不讓步的權利。

Read More

《閱讀週記023》 美好人生

在羅伯特沃丁格博士早期的演講內容中,得知哈佛研究的重大結論,幸福人生的重大指標落在人際關係。

「科學研究一再告訴我們:人類需要營養,需要運動,需要目標,也需要彼此。」

這一句話裡面,最費解的就是後面那兩個字「彼此」,進一步從書中的這一句話得到比較完整的解說:「正向的關係對人類身心健康不可或缺」。

Read More

那一篇降膽固醇的藥物報告

你應該要納悶,進一步深究,思考人類為何要做這種完全沒有意義、而且對自己明顯有害的事情。

對於製藥和賣藥的人來說,這件事情很有價值,他們提供一個用藥之後膽固醇確實下降的證據。

沒錯,數值是下降了,問題是數字只是勾引你使用它的誘因,數字只是數字,結果又是另一回事。

可是,不僅醫生買單,病患也買單,買那個數字的單,買那個外來物質干擾身體代謝所製造的數值的單。

Read More

《幸福除垢學未採用文章系列之17》 細菌力

對於想要增胖的人來說,細菌力是不是他們的機會?問題可以更全面性的陳述:「腸道菌相是不是減重、增胖甚至維持穩定體重的關鍵?」。

這個問題在我個人的經驗值中只獲得一半的肯定,如果這是個百分百的答案,接下來又是「快速有效」以及「產品至上」的商法獨占鰲頭,人們將持續遠離自律,繼續為所欲為。

Read More

酵費者

我們所面對的產品不是冷凍水餃,也不是新鮮蔬果,我們所經營的不是三餐的美好饗宴,而是一段時間不打擾身體的禁食計畫。

環境因素不應被忽略,斷食不在你的環境中,也就不容易在你的例行公事中,因為你的環境是引導你不斷吃的環境。

如果你的意念中酵素的角色重於斷食,酵素就被安置在一種補給品的位置,那麼吃的重要性將永遠凌駕酵素。

我們不需要去推廣酵素,只要好好練習斷食,和身體深度對話就有推廣酵素的潛力,這是不銷而銷的真實案例。

Read More

《幸福除垢學未採用文章系列之16》 髒髒

經常分享靠撿拾垃圾維生的拾荒人,為何他們擁有堅強的免疫系統,為何他們從垃圾桶內把別人不吃的食物直接往嘴巴裡送,為何他們不會因為吃了垃圾桶裡面的食物而生病。你聯想到垃圾桶的髒和臭嗎?想想拾荒者的身體是否有能力移除所有身體不需要的細菌,繼續想想他們生活中有一餐沒一餐的過,對於身體世界的藍圖是否該有所更新,對於身體意識的認識是否應該重新建立。

Read More

十七年

十七年,可以學很多道理,可以懂很多事情,最重要的,可以堆疊很多領悟。

是認真寫作的十七年,也是認真閱讀的十七年。

這十七年,陪在我身旁的,除了我太太,就是書和音樂,讀不完的好書,聽不膩的好歌。

十八歲離開老家澎湖前來台北讀大學,我離開家的時間已經接近十七年的三倍。

我的年紀正在邁向十七年的四倍,生命長度會落在十七年的五倍和六倍之間。

我的生命精華是推廣養生教育的這十七年,沒有意外,期待未來的十七年,預約人生的更高峰。

Read More
0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