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之言與行之347>
我們都曾經因為困難而心生畏懼,因為失敗而害怕重來。 認真回想,進步都來自於不斷穿越重重障礙。 像舉重選手逐漸增加重量,要不斷挑戰更困難的目標。 我們都需要被鼓勵…
我們都曾經因為困難而心生畏懼,因為失敗而害怕重來。 認真回想,進步都來自於不斷穿越重重障礙。 像舉重選手逐漸增加重量,要不斷挑戰更困難的目標。 我們都需要被鼓勵…
失智者腦部的斑塊是怎麼形成的?源頭是什麼?睡眠的時候腦脊髓液又是透過哪種機制進入大腦去整理廢物的? 為何斷食的過程就寢的時間提早了?斷食階段中身體顯現極度的疲憊…
綜觀所有對於醫療觀點的來者不拒,看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知識水平愈高的愈崇尚醫療,集體偏見穿梭在人類各個階層之中。
服用藥物的人深信自己將一輩子服用藥物,他們接受不健康的命定,他們不願意努力推翻這些相信。
這是最典型的似真非真,根據自己信以為真的事情去行動,即使人類世界早已揭開醫藥的面紗。
「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要往哪裡去,決定了我們做什麼事和做到什麼。」
我個人對於思考的層級很有體會,不同的思考深度出現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關鍵在閱讀,還有我所往來的對象。
在指引你不要做自己的社會氛圍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成為很重要而且不斷自我提醒的第一件事,而定位自己的人生路事充滿挑戰的。
「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是確保我們的生活目的不會成為一只乞討碗、一個慾望的無底洞、不斷尋找使我們快樂的下一樣東西,那是注定要失敗的。」
這一條路從來不是對錯的審判,只是機會,或許也有命運的成分,錯過了一次登山活動,還有下一次的機會。
可是你不能總是不走出去練習腳力,因為肌肉和意志一樣,需要磨練。
走出去是很有趣的議題,今天想出去走或不想出去走,可能今天的情緒和動機和明天不一樣,不小心或稍加留意,都會發現惰性的影子。
不應對自己太過嚴苛,也不能總是對自己姑息,我就在這兩者之間走出屬於自己的斷食體悟。
我談的是意境,是我們無感的時間消耗,好習慣所能成就的版圖絕非所有人都可體會,這一刻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換個時空背景卻成為絕頂熟練的專技。
能吃絕對是一種福氣,可是一直吃就不是值得祝福與期待的習慣,可以站立也可以走動是福氣,可是當雙腳拙於操練,過了半百就從腳力開始老化,每天不停的吃直接預約病痛的報到。
身體的忠告很明確,斷食不是你的選項,是身體的需求,嚴格說,是身體的要求。
想像在談判桌上的兩造雙方,一邊是身體,另一邊是大腦,後者就是你的思考和你的意識。
談判桌就是人生的選擇,你有拒絕選擇的權利,拒絕和身體對話是所有人的自由。
可是,熟悉身體之道的人提出了建言:你不但沒有拒絕的權利,在談判桌上也沒有不讓步的權利。
對人體瞭解得愈多,對身體意識體悟得愈透徹,對健康琢磨得愈深。 對微觀世界學習得愈多,對能量世界體會得更多,對健康更有信心。 相對的,對醫療邏輯出現更多的不解,對…
過去理所當然的一天三餐,突然間不再是那麼的必然,想起身體沒有多餘的能力和物力做該做的事,想到身上的臃腫,想到身體莫名的疼痛,想到年紀越大就越力不從心,最後想到認…
藥理多半不見容於身體,所以身體只能在這條藥物路線以外的地方表現出抵制或傷害,吃藥當事人的心裡面只有「不吃不行」或「不吃會死」的定調,這是多麼恐怖的行銷!這是多麼…
斷食的確可以界定成方法,可是斷食實質上必須是一種生活態度,也就是在我們的腦袋意識和身體意識充分謀合之後,少吃變成常態,習慣每天都有一段時間讓身體充分休息,尊重身…
健康走大道,沒有捷徑。最遙遠的捷徑是身體的實質捷徑,就是腦袋和身體之間的距離。 用心和身體溝通,很誠意的告知讓身體休息的意願,打通了這條捷徑,你已經進入養生的大…
荷爾蒙生理屬於身體的原創,最原始的創意是呼應晝夜節律,這是生物體生命運作的重要輪迴,有進就有出,有上就有下,有高就有低,有吸收就有排泄,有得到就有失去。 從睡眠…
這一刻,就好好端量身上的凸起,男生就摸摸你肚子上的啤酒肚,女生就摸摸自己下腹腔的肥肉,然後告訴自己這不是時光的產物,也不是年齡的標的,而是貪吃的紀錄。 然後,告…
在醫療邏輯中,「不確定性」經常變成一種確定,「沒有把握」又必須顯現十足的把握,這是一種末端思考,也就是下游健康管理,在忙碌的善後處置中,忘掉病症的本質。
在我們過度重視吃的過程中,身體不再有立場可以表述,身體不再有機會可以主導平衡,只能被動的處理已經亂了套的內分泌協同。 就從早餐的重要性被強化開始,這一條失控的曲…
當必須面對醫師處方的時候,也就進入「術」的執行,當我們的思考和行為都在身體出現異樣時的緊急處置,也就在製造對「術」的需求。 我們都明瞭不得已的苦衷,也都明瞭沒辦…
如果你有斷食的經驗,如果你經歷過訓練身體燃燒脂肪的過程,你會知道「吃飯皇帝大」是天大的誤會,我們不是不能吃,是不能這樣吃,必須偶而讓身體休息,必須留給身體整理糧…
每日一餐何時會變成一股風潮,應該是有一群完全年輕化的中老年人,一群透過每日一餐而發掘自信的人,他們聚集了能量,逐漸累積力量。這一刻,直接設定一個目標叫南雲吉則,…
在羅伯特沃丁格博士早期的演講內容中,得知哈佛研究的重大結論,幸福人生的重大指標落在人際關係。
「科學研究一再告訴我們:人類需要營養,需要運動,需要目標,也需要彼此。」
這一句話裡面,最費解的就是後面那兩個字「彼此」,進一步從書中的這一句話得到比較完整的解說:「正向的關係對人類身心健康不可或缺」。
你應該要納悶,進一步深究,思考人類為何要做這種完全沒有意義、而且對自己明顯有害的事情。
對於製藥和賣藥的人來說,這件事情很有價值,他們提供一個用藥之後膽固醇確實下降的證據。
沒錯,數值是下降了,問題是數字只是勾引你使用它的誘因,數字只是數字,結果又是另一回事。
可是,不僅醫生買單,病患也買單,買那個數字的單,買那個外來物質干擾身體代謝所製造的數值的單。
對於想要增胖的人來說,細菌力是不是他們的機會?問題可以更全面性的陳述:「腸道菌相是不是減重、增胖甚至維持穩定體重的關鍵?」。
這個問題在我個人的經驗值中只獲得一半的肯定,如果這是個百分百的答案,接下來又是「快速有效」以及「產品至上」的商法獨占鰲頭,人們將持續遠離自律,繼續為所欲為。
經常分享靠撿拾垃圾維生的拾荒人,為何他們擁有堅強的免疫系統,為何他們從垃圾桶內把別人不吃的食物直接往嘴巴裡送,為何他們不會因為吃了垃圾桶裡面的食物而生病。你聯想到垃圾桶的髒和臭嗎?想想拾荒者的身體是否有能力移除所有身體不需要的細菌,繼續想想他們生活中有一餐沒一餐的過,對於身體世界的藍圖是否該有所更新,對於身體意識的認識是否應該重新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