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之言與行之770>
只要情緒背景消失了,腫瘤就沒有存在的支撐,只要當事人樂觀喜樂,腫瘤就缺乏生長的養分。 你會說這太難了,我不會反駁,可是如果當事人沒有被檢查出腫瘤,機會是存在的,…
只要情緒背景消失了,腫瘤就沒有存在的支撐,只要當事人樂觀喜樂,腫瘤就缺乏生長的養分。 你會說這太難了,我不會反駁,可是如果當事人沒有被檢查出腫瘤,機會是存在的,…
熟悉自律養生教學的中心思想,然後有幸經歷《底層邏輯》的文字洗禮,你對照傳統醫療,同時回顧自己從斷食中所獲得的啟發,赫然發現自律養生所分享的就是養生的底層邏輯。
缺乏演練的底層邏輯不免生疏,可是不少願意打開養生底層邏輯的人被家人把門強力關閉,勒令不准再吸收不被上層邏輯接受的不存在的邏輯。
認同「斷捨離」就會認同「精準主義」,也就是所謂的「少即是多」的藍圖,我們的身體和我們所擁有的生命在精準的講究中會合,上層邏輯清理後,底層邏輯露出強光。
經驗告訴我,不需要辯駁不認同,可是絕對不能被人數眾多的反對聲浪吞噬掉,我們驗證過了,時間和真理站在我們這裡。
斷食營的重點不是你當天在斷食,是你領悟了斷食在你生命中的意義。感受到自律養生文化的溫度,你就可以把溫度交給最適切的緣分,最後還是要面對生命的現實,有一天我得交棒,重點是自律養生必須傳承下去,期許更多支持者和志工的加入,將來把「身體無限可能」的真相交給我們的後代子孫。
針對願意給自己多少時間讓身體處理平衡,問題的本質是願意給身體多少時間清除淤塞,這個時候,大腦開始跟身體討價還價。
身體失衡嚴重的人問我三個月夠不夠,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能給答案,那個不願意對時間讓步的眼神很明確。
他心中還是趕,他依然不給自己時間,他寧可去找那位願意給他時間的門診醫師,就是不願意臣服於身體大自然這位醫師。
藥物滿足你的趕,藥物滿足你那沒耐心的慣性,壓榨時間以止痛藥排名第一,安眠藥排名第二,避孕藥排名第三,你看看,這些東西多麼省時間。
你不知道腫瘤存在,腫瘤就不存在,我知道這句話很多人不會認同,而不認同是因為對腫瘤不瞭解,對身體也不瞭解。
只要情緒背景消失了,腫瘤就沒有存在的支撐,只要當事人樂觀喜樂,腫瘤就缺乏生長的養分。
你會說這太難了,我不會反駁,可是如果當事人沒有被檢查出腫瘤,機會是存在的,療癒的路徑是開啟的。
假設是確診的個案,當事人拒絕了醫療的所有建議,進一步忽視腫瘤的存在,腫瘤自討沒趣,就被免疫系統制服了。
是的,你不理它,不被關注的腫瘤就失去生存鬥志,你完全忽視它的存在,它就被你的身體隔離,然後滅絕。
類似個案就寫在《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Cured)》這本書,書中有證有據,這位在傳統醫療受訓成長的醫師雷迪格(Jeff Rediger),只是被人體的神奇力量喚醒而已。
養生教育教什麼?如何給一個最具體而且民眾聽得懂、而且不容易出現誤解的答案,就是自癒。
懂自癒的人最驚訝的體察是自癒一直都在,而且當治癒被鋪天蓋地行銷之際,治癒的功勞從來都是自癒的努力,借花獻佛的治癒非刻意的埋葬了自癒。
自癒一直存在,何以需要治癒?人何以輕視自癒,而讓治癒取而代之?
因為自癒一旁出現外在因素,有人刻意放大治癒的功勞,這除了是人性,還是人性,是人性成就了治癒的商法。
因為你沒有而我有,因為你不會而我會,商道因此而被建立,商法創造了就業機會,誤打誤撞貶低了所有人的自癒。
可是自癒一直都在,只是人們不知道其存在,自癒一直都是治癒的根基,是治癒竊取了自癒的功勞。
嚴格說,人類的病痛都是誤解自己身體的結果,自己造成的爛攤子試圖找別人來善後,結果就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最佳詮釋。
天賦一定是公平的,好比因果法則的公平性,我們所看到的不公平其實隱藏著公平的背景,善用天賦和不會善用天賦就會呈現不公平的結果。
我們很幸運,把兩份生命的大禮結合成協助更多人看到身體並且看到自己的教育體系,當身體沒有處理食物的負擔就全然暢通,連思考也暢通了。
人類被造物疼愛而具備思考與思辨的天賦,我們不需要往外面的世界找尋自己的天賦,只要多跟自己在一起,只要多多疼惜自己的身體。
我們都聽過類似的故事,不介意對方的學歷,也不介意對方的工作,結果吵架的原因是錢,分手的原因也是因為經常為錢吵架。
這就是理想和現實的拔河,愛情是理想,金錢是現實,一樣的,當健康必須向現實妥協時,理想很模糊,現實很清晰。
當醫生是理想,成為醫生之後就開始面對現實,數到鈔票之後更加適應現實,金錢凌駕病人的重要性就是現實。
救人是理想,病人的生命是現實,病人的口袋深度也是現實,特定處方責任額也是現實,理想和現實糾結,現實勝出的機率很高。
人最大的自我衝突是做家裡面那個自己,或是在外人面前的那個自己,到底哪個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有沒有本事只做一個自己?
我從開車體會到專注的層級,或者說專注的百分比,那是我在開車的場景,旁邊的人在說話,我認真聽他說的內容,可是我的眼神專注在前方。
開車的專注不能打折扣,當車程拉長,旁邊和後座的人都睡著了,他們不一定比開車的人疲累,可是他們不需要聚精會神的專注。
閱讀也需要專注,寫作也需要專注,可是閱讀的時候會睡著,寫作的時候會恍神,開車時不容許失神,也不允許自己昏沉。
這就是因地制宜,某個面相是因時制宜,和人際場合中的因人設事異曲同工,選擇性或彈性都是一種適應,某個面相這是修養,某個面相則是單純的選擇。
讓我們一起建立一種視野,讓我們一起看到後代子孫的樣貌,我們必須要清楚他們不應繼續被我們這一代的醫療氛圍所凌遲。
必須再說一次,如果你不覺悟,你的孩子就不會覺悟,如果你不堅持遠離醫療的領空,你的後代子孫就會繼續被醫療思維綁架。
我們的下一代肯定有比我們還要強大的自癒能力,來自進化的註記,也來自對惡質環境的高度適應力,人類必須真正成為進化最極致的創作。
責任就在你我身上,我們不能繼續扮演從眾的一員,我們必須是那一位指稱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我們必須是說出房間有一隻大象的勇者。
有人說生命很艱困,有人生命真美好;有人說他的人生是黑白的,有人說他的人生是彩色的;有人宣稱自己很失敗,有人宣揚自己很成功。
真相是生命很美好,可是美好來自艱困;真相是生命一定是色彩繽紛,可是色彩繽紛必須經歷無色無味的淬鍊;真相是成功的人生必然歷經失敗的考驗。
生命道理一致,健康也依循生命道理而來,免疫力來自感染的淬鍊,細菌為生物體描繪出免疫系統的規格,這是長期被人類重度誤解的生命哲理。
人類是進化的筆墨所成就的最極致創作,人類也在造物主的細膩構思中接收慈悲和利他的本質,只要是人類,不論種族和國度,沒有悲觀的權利。
當你無端走進醫院,也許就無端的被診斷出很多潛在的疾病,那真的是無端,因為沒走進醫院,這些病都不會是病。
從醫療的立場,他們很肯定這就是有病,因為數字不正常,因為身體呈現風險,在他們的觀念中,異常就得處理,生病就得治療。
醫療方所看不到的是每個人身上存在強大的自癒力,當我們在生活中專注培育療癒力,身上的異常就會被身體糾正,往正常的方向去。
無端走進醫院的背景都是認定生病是必然的聲浪,這就是人類世界最典型的從眾勢力,集體偏見形成強大的主流,錯誤認知形成強有力的商法。
我們都必須回到那一段每天都要填飽肚子三次的日子,這些經驗延續多久,體內的分泌系統就經歷多久的干擾,原因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定時的填補,胰島素也接著從胰臟注入血液中…
年輕的楊斯棓醫師寫了兩本暢銷書,他的第二本書《要有一個人》說的就是生命無限可能的故事,也是捨我其誰的故事。 「要有一個人,那個人就是我。」我們都有機會如此和自己…
我們很想釐清胰島素阻抗的真相,卻很難正視自己生活中被合理化的異常行為,「時間到了就要吃」,聽起來稀鬆平常,可是這樣的理所當然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人美好的一生。
面對醫療透過處理血糖所營造出來的局面,我們有責任明辨導致血糖持續偏高的狀況,是一種習慣,不是一種食物的成分。 唯有不斷學習和思考有機會出現關鍵的領悟,領悟到血糖…
所謂的飽足,一部分是實質感受的飽足,另一部分是細胞的飽足,也就是細胞處在葡萄糖能量還足夠的狀態,想像尖峰時刻的捷運大站就懂了,等候上車的乘客多,而下車的乘客少,…
「滿」就是細胞拒絕胰島素的開端,「不餓」就是細胞沒有補進葡萄糖需求的提示,葡萄糖和胰島素在血液中居高不下都是結果,我們必須回想起「早餐很重要」的資訊如何填入你的…
倉庫滿了就不需要再進貨,細胞存在這種現實,人體的所有空間設計都存在這個現實,除了脂肪組織。我們輕視脂肪組織特殊性的結果,導致人體所出現的重症都和脂肪連結上關係,…
我們有幸從斷食和每日一餐體會到內分泌與血糖之間的消長互動,深刻體會內分泌也和進化的生存指令相連通,我們有必要在適當時機經營沒有食物供應的局面,身體就會自動調回正…
在深入探索內分泌系統的格局之前,誠懇建議同步思考醫療體系對於人體無以復加的冒犯,深入理解內分泌系統的精密設計,從原始設定看到不尊重自然法則最終的後果,繼續從人類…
身體之道是幸福喜樂必經的旅程,既然靠近,請勇敢進門,既然走進來,就請堅定走下去。 學很多、聽很多還不如實際走一趟,好比旅行,不走過一趟就是不會有感受。 身體之道…
試著從肝臟的立場思考,一個大量需要葡萄糖的單位,那是細胞的需求,同時又是負責把過量的葡萄糖轉成脂肪的處所,細胞需要葡萄糖是一種面向,器官承載過量的葡萄糖則是另一…
「時間到了就要吃」是很容易懂的說法,這種人類世界積非成是的陋習早已無法扭轉,身為熟識生物設定的學習者,身為理解生存指令的養生者,我們有責任因應進化的指令,有計畫…
曾幾何時,「治病」成為一種民間的敏感語言,「不能講求療效」成為產品行銷最謹慎的講究,最弔詭的是不能講療效的療癒了身體,不需要吃一堆藥物的方式逆轉了病痛,身體之道…
創傷和重症之間的關係不斷被發掘出來,因為不能說,因為不好說,因為不應該說,因為不知道跟誰訴說。 隱匿創傷的人一樣會說故事,說的是可以說的故事,敘述的是自己很擅長…
針對「我知道吃藥不好,可是沒辦法」的說法,經驗是不需要再溝通,因為說這種話的人缺乏力挽狂瀾的決心。 副作用強的藥這麼多,致人於無法自拔處境的藥物這麼多,你只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