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維老師部落格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66》 捨我其誰

默契是雙向的信任,單向的信任無法形成默契,身體可以是那位最值得信任的職員,或者是最讓你信任的老闆。

默契是兩個人思考方向一致,默契是彼此信任到完全沒有雜質,把和你最有默契的人想成身體,針對養生突然多了些體悟。

養生的核心問題就是「你是否信任自己的身體」,或者是「你和自己的身體之間是否建立一起經營健康的默契」。

關鍵的問題來了,當身體所發出的每一種訊號都被解讀成病症,當身體最精準的提醒都不被你信任,你認知的健康不是健康。

Read More

此一時 彼一時

打開日誌首頁,出現底下的文字:

人生有些道理很簡單,可是我們一輩子沒想過。

人生有些目標不遙遠,可是我們一輩子到不了。

人生有些朋友很契合,可是我們一輩子沒緣分。

人生有些價值很重要,可是我們一輩子丟一旁。

因為…              總是…

我們堅持了不該堅持,我們沒有珍惜所該珍惜。

Read More

身體之道不會人人知道

心門沒開,好奇心沒到,身體之道完全是陌生的禁地,千萬不要強迫沒有意願的人前往探索身體之道,這一條路絕非人人都有機會體驗。

Read More

不知道的崇高境界

某一刻,我赫然領悟,醫療的無能攤在我眼前,那些檢查,那些藥物,那些治療的程序,對應的就是那些盲從,還有失去希望的無奈。我在書上寫了一篇「確診的隱形禍害」,對無端判病人死刑的醫生提出嚴正的抗議,那些無效的治療,那些掉頭髮的印象,那些很接近死亡的恐懼,心中發出巨大的聲響:「夠了!」。

Read More

進化的極品(續):The Whole

探索人體的完整性在深化斷食之後,在深究免疫系統和腸道健康關係的同時,同步認識了盲腸的角色,原來對於腸道有益菌來說,盲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據點。醫院裡面切除盲腸都從一個基礎出發,重點不是發炎,是它可以不存在,是它是一個完全不重要的器官。

熟悉身體的完整性後,我記錄醫療不尊重進化的證據,有人定勝天的傲慢,也有我說了算的武斷。

Read More

進化的極品

越相信醫學就越遠離進化,越相信營養學就越不相信身體,這就是外求和內建的不相容,同時也是現實和真實經常發生衝突的原因。至於推廣身體之道對不對或值不值得,由於進化一直都在進行,身體的智慧一直在翻新,不認識身體之道的人怎麼說或怎麼看都不重要。

真實記錄不能停,也不會停,因為這是進化要求人類做的事,也是擁有極致進化作品的我們必須要做的事。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65》 金錢解決不了的事

養生從來都不是用錢解決的事,健康也從來都不能用錢買得到,從收到酵素之後做完第一次斷食,我的思考停留在如何推廣錢所買不到的養生態度。

你只要願意,它就很值錢,可是不願意,有錢可以買到產品,可是買不到健康。

有多少人在離開教室之後以無價來定義這堂課的?花錢上課和花錢買酵素的人並不容易把金錢移出這件事情,我的經驗是移除金錢的角色絕對必要。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64》 製造病痛的人

對談中,我隱約收到對方內心所要傳遞的訊息,有憤怒,也有滿滿的委屈,最重要的是發現有人懂她的心事。

經驗中,和癌症患者對話都是類似的氣氛,你如果不把她的痛處掀開,那些亂源就會一直藏匿在體內。

生病的人就是有無法妥協的執著,除了不願意和憤怒妥協,也不願意和委屈和解,最不可能理解的是這些情緒誘發出疾病。

妳可以不要那麼固執嗎?我經常要很用力的去卸下她的武裝。

妳可以學學怎麼愛自己嗎?我經常必須要很婉轉的解釋放過自己才出現的生路。

Read More

努力沒有極限

就在台灣,我們把全世界的養生論述整合成最務實的生活養生,而且把最適合斷食的材料收集彙整,把「定期定額」的生命補給置入日常生活中,把「以能量取代熱量」的概念用在「限時飲食」的執行中,把「週休二日」斷食的養生態度推廣到對「身體之道」有所領悟的家庭中。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63》 年輕不死

真相還不在生理面,是不再進步的心智面,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人,年紀輕輕就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藥。

心臟還在跳,鼻腔還在呼吸,血液還在流動,唯獨腦袋不再思考,大腦變成接收訊息的單位,不再是進行思辨的成長中樞。

年輕人的身體老了,處處都是問診的年輕人,他們把藥物帶在身上,他們把解決飢餓感的責任交給嘴巴,他們讓不喜歡的工作負責下個月的生活費。

年紀輕輕就有血糖問題,年紀輕輕就有子宮肌瘤,年紀輕輕就停經,年紀輕輕就睡眠障礙,年紀輕輕就提早老化,年紀輕輕就暗示自己不要活太長。

Read More

谷中見峰見風骨

我在學習、相信與目標之間,搜尋出一種人格特質,就是經歷痛苦的能力,目標很明確的人不去在乎過程中的任何干擾,這種全力以赴的態度不是口號,是行動的身影。

Read More

門一直都在

「人為什麼會生病?」,這個問題從點思考,可以理出十幾個答案,從線整理,也可以整理出好幾條線,進入面的領空,最終一個狀況解釋所有的健康問題。答案可以是高胰島素血症,也可以是胰島素阻抗,可是在我的溝通習慣中,答案被我引導至「時間到了就要吃」。

Read More

不餓就不吃

學斷食經歷餓還可以不吃,不是透過禁慾,是透過能量補給,逐漸能體會飢餓經常只是假訊息,也學會讓身體去處理飢餓。終於領悟空腹是一種養生技能,進而對人體的消化道出現生命食物通道的覺悟,同步覺悟到肝臟和胰臟因為熟食文明而遭受過度的凌虐。

Read More

初斷食的群體助力

自律養生理出平日的日常斷食計畫,經營出紮實的斷食環境,建立斷食營之外的斷食環境。如果少了教育,如果沒了紀律,營隊就是減重營,營隊就是排毒營,斷食只是促成短效目標的手段,不是養生的技能。

Read More

談心的對象

談心是一種人格特質,這句話必須加以說明,你願意信任才會有人坐在你身旁,而且這位談心對象同時認定你是他的談心對象,如果你對人總是懷疑,就不容易共振出彼此信任的心流。

Read More

深入探索斷食和口腔氣體之間的關係,研究範疇跨越了幽菌的領空,進入骯髒的腸道,收到消化道的氣體上下暢行無阻的證據。當你一天沒吃,又送給身體滿滿的生命力,你的腸道在一夜翻騰之後,囤積幾年的髒和臭被清出。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62》 事實真相

身為人存在一種特殊的際遇,與其說是特權,應該說,是擁有把人的角色扮演好的機會。

曾經是那麼清晰明確的目標,每個人都經過那一段洗滌的過程,有原生家庭的背景因素,有學習環境的養成因素,我們忘了為何而來。

好像曾經安置在短暫記憶庫中的人事物,被全新的重要事件取代了,被移走了,忘記了,可是身上細胞保留了記憶,其實記憶都還在。

我們都會記起為何而來,我們都會想起自己的初衷,我們都攜帶崇高的願景前來,我們想有所成就,我們想留下典範,我們不想打混。

Read More

無止境的學習 vs 無厘頭的忙碌

每一次誤打誤撞都是安排好的邂逅,一本書或一句引言,一堂課或一場講座,一個眼神或一個微笑,一個訊息或一個不刻意的問候。對於命運有了不同的解讀,對於空間有了不同的看見,對於生命有了不同的視野,全都來自於內心存在著不斷爬階的動力,知道時間受限,也知道生命很有限。

Read More

美麗心世界

前進鹿野,想像中就是遠方的高山和空曠的綠地,留在我們一行人心中卻不是美麗的景觀,而是人文,是地主的親切與好客讓我們流連忘返,回來之後感覺心還留在台東。

Read More
0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