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6》 得饒人處

生命取代營養,那是斷食交給我的視窗轉換,那是在不吃的淬鍊中所體會到的養生領悟,我知道這一條路走不進來,虧大了。

這一段體悟連結到和自己的對話:「如果掌握到一則多數人都不懂的真相,我可以做什麼?」,不知不覺,這一條道路留下將近二十年的足印。

這是一段結緣的試煉,誤會的人多,誤解的人也多,造成家庭中的紛爭不是我所願,我總是深信堅守真理的必然征服對立的一方。

每個人都得回到和自己相處的階段,和身體相處居然是找到自己的一條便道,任何人都不該拒絕自己的身體之道,而我的工作就是得不停的面對反對和不解。

 

Replacing nutrition with life itself—this was the shift in perspective that fasting taught me. Through the refinement of not eating, I gained insights into wellness. I realized that if I hadn’t walked this path, I would have suffered a great loss.

This realization led to an internal dialogue: “If I grasp a truth that most people don’t understand, what can I do with it?” Unknowingly, this question has guided me for nearly two decades.

It has been a journey of forging connections, filled with misunderstanding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The conflicts it has caused within families were never my intention. Yet, I firmly believe that holding onto truth will ultimately overcome opposition.

Everyone must return to a state of self-connection. Surprisingly, understanding one’s body becomes a shortcut to self-discovery. No one should reject their body’s wisdom. My work requires me to continuously face resistance and misunderstanding.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5》 腦腸壅塞

從便秘的人每天吃三餐看懂極端氣候的人體,第一個腦的頑固不僅造成第二個腦的髒亂,繼續由第二個腦回溯第一個腦的思考路障(負面思考)。

「一肚子大便、滿腦子負面」之說不是玩笑話,是現代社會的街景,是人類世界的盛況,必須說,醫療盛世「頭痛醫頭」的荒謬思維也助長了兩個腦的雍塞。

檢視第一個腦的態度和行為,發現頑固是輕症,傲慢才是重症,兩個腦不溝通後,無感是輕症,無病呻吟是重症。

治本之道,第一個腦必須對第二個腦臣服,第一個腦有責任維繫第二個腦的環境,這就是斷食的責任,斷食在全人類健康式微的現象中異軍突起,成為全人類必修的養生學分。

 

From people who suffer from chronic constipation yet eat three full meals a day, we can understand how extreme climates manifest in the human body. The stubbornness of the first brain not only pollutes the second brain but also feeds back into its own thought processes, creating more mental blockages (negative thinking).

The phrase “A belly full of waste, a mind full of negativity” is not a joke—it is the prevailing reality of modern society. The absurd “treating symptoms instead of the root cause” mentality that dominates medicine has only exacerbated the congestion between these two brains.

Examining the first brai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we find that stubbornness is a mild issue—arrogance is the real disease. Wh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brains breaks down, lack of awareness is a minor symptom, while hypochondria is the severe one.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is for the first brain to submit to the second. The first brain mus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maintain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second brain. This is the essence of fasting. As human health continues to decline, fasting has emerged as a critical and necessary practice for all.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4》 慶幸之餘 必也珍惜

生命教育不斷呼籲要看長遠,學生時代就知道不臨時抱佛腳,可是偏偏「生病看醫生」就是短視近利的社會教育。

生命很珍貴,不停要聽聞被藥物耽誤一生的嘆息聲,那是我從小看到大的一齣爛戲,把毒不停的往人身上囤積的拖戲。

我醒了,陸續叫醒一些收到直覺訊號的人,我真的相信只需要那一瞬間的貫通,很多人就從此醒悟過來。

可是醒來之後還是會睡著,覺悟不需要搭配沉睡的輪迴,如何維持在覺醒的狀態,那真是一門學問,那真是一道考題。

Life education constantly reminds us to take the long view. As students, we were taught not to cram at the last minute, yet “seeing a doctor when sick” is a form of short-sighted social conditioning.

Life is precious, yet I continue to hear sighs of regret from those whose lives have been compromised by medication. I grew up witnessing this tragic cycle—an endless play of accumulating toxins in the human body.

But I have awakened. And one by one, I am awakening those who are receptive to intuitive signals. I truly believe that all it takes is a single moment of realization for many to never turn back.

However, even after waking up, one can still fall back asleep. Awakening should not be paired with cycles of unconsciousness. Maintaining a state of awareness is both an art and a test.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3》 遺憾身後是懦弱

身體之道不是營養素的取捨,也不是品牌的挑選,更不是專家論述的對錯研判,直覺是身體的表述,可能是你沒收到,可能是你誤以為是垃圾信件。

健康之事身體最內行,生命的方向靈性最清楚,我們也許終其一生都讓狀況外的大腦擔任導遊,誤會身體的意思,不解靈性的吶喊,不小心撞進了墳場。

養生學分的方向不是廣度,是深度,廣度靠閱覽和資訊,深度靠熟練和傳承,很有廣度的學者專家不少,可是真正有深度的都是親力親為的市井小民。

一旦那自以為是的腦袋依然作威作福,人生的遺憾清單就不斷增加頁數,我們可以不解年輕不懂事階段的傲慢,不應容許自己一生都不解風情,而且虛情假意。

 

The path to health is not about choosing the right nutrients, brands, or expert opinions. Intuition is the body’s way of speaking—it’s just that we often fail to receive the message or mistake it for junk mail.

The body understands health best. The soul knows life’s direction most clearly. Yet, we spend our entire lives letting an out-of-touch mind act as our tour guide—misinterpreting the body’s needs, ignoring the soul’s cries, and accidentally walking ourselves into the grave.

The pursuit of wellness is not about breadth but depth. Information and reading provide breadth, but depth comes from experience and tradition. Many scholars and experts possess knowledge in great breadth, but those with true depth are the ordinary individuals who immerse themselves in personal practice.

As long as an overconfident mind continues to dominate, the list of life’s regrets will only grow longer. We can excuse the arrogance of youth and ignorance, but we should not allow ourselves to go through life oblivious, insincere, or emotionally detached.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2》 亡命之途

聽到歌手方大同離世,我第一時間的回應是:又是不睡覺惹的禍。

長期關注國內外歌手訊息,每一位歌手的年輕早逝都被我以「輕視睡眠症候群」註解。

美國歌手葛倫坎伯(Glen Campbell)晚年罹患失智,特別有感受是因為熟悉他的所有歌曲,我認知到年輕時長期運用夜晚創作的人都在預約阿茲海默,當然,這絕對是冰山的一小角。

人類的傲慢被大自然懲戒,夜間放棄睡眠是無數超級大冰山上方的無數小冰山。

長期在第一線鼓吹尊重身體意識,早期聚焦在廢物的囤積,健康意識逐漸擴大之餘,領悟到比飲食習慣還可怕的風暴,人類除了輕視睡眠,也輕視壓力和藥物的殺傷力。

奪走健康的殺手就在你我身旁,都是為了生活,都是為了要賺錢,我們扛起了壓力,堆起了情緒,我們捨棄了睡眠,背起違逆法則的行囊。

When I heard about the passing of singer Khalil Fong, my first reaction was: Another tragedy caused by lack of sleep.

Having followed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ngers for a long time, I have come to label every premature death of a singer as a case of “Sleep Neglect Syndrome.”

American singer Glen Campbell suffered from dementia in his later years. This struck me deeply because I was familiar with all his songs. I realized that those who spent their youth creating during the night were, in a way, pre-booking Alzheimer’s. Of course, this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Human arrogance is punished by nature. Giving up sleep at night is one of the countless small icebergs floating atop a massive super iceberg.

I have long advocated for respecting bodily awareness. Initially, my focus was on hoarding waste, but as my awareness of health expanded, I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an even greater storm loomed ahead. Beyond just neglecting sleep, humanity also underestimates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stress and medication.

The threats to our health are right beside us. We bear stress and accumulate emotions, all in the name of survival and making a living. We sacrifice sleep and carry the burden of defying natural laws.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1》 打造另一個世界

急診室爆滿以及醫護離職潮,這是一件事,還是兩件事?

認真看待這種現象的人必須要能看到短視近利的悲慘結局,醫護人員無辜,生病求診的也無辜,那麼誰該負起責任?

經常要為只會做表面功夫的人善後,會有無法忍耐的時刻,問題的根源是表面功夫?還是善後?

處理症狀永遠處理不盡,這不是今天才有的論述,人人都知道醫療治標不治本,結果還是堅持治標不治本。

大家都聽說這次的流感很不一樣,聽說是病毒更有威力了,這種說法我們都買單的結果,就是問題都在病毒,不在我們的免疫力。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20》 暫停是一種韻律

每週斷食兩天的人體實驗證實了工作和休息的節律,依然是五與二的巧妙平衡,週休二日半年的人體實驗證實是導正胰島素的不二路徑,而導正胰島素就是逆轉或規避所有文明病

這則資訊打從收到的第一天起,不但沒有懷疑,我個人完全臣服,這是認識斷食的最大福音,再困難都可以養成習慣。

在聆聽法國號協奏曲的法國號獨奏時,聯想到周休二日的比例,也聯想到第七局的伸展時段,深深感動,暫停是多麼美麗的樂章。

因為週休二日而有自律養生的名號,深知自律是執行週休二日的馬達,胰島素穩定的終點是多麼具備吸引力的畫面。

把週休二日和斷食七天做重要性排序,前者穩坐最重要的位置,畢竟斷食的日常是自律養生之所以訴求養生教育的招牌。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9》 當生命中出現令你痛恨的人

這一切都是考題,換了視窗看到人世間的問題所在,所有不順遂和不如意都來自那理所當然的貪,承認也好,不承認也行,就是貪。

痛來自貪,病來自貪,沒有貪,哪來這些仇恨?沒有貪,就不會有嗔。

釐清自己的不成熟和不順利,明白自己的不精進和不健康,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任何怨言。

當你身處檢查不出來的疼痛,該思考的就是身上的積怨和沉重的壓力,就是那些無從宣洩的情緒,就是那些因對價和對立所衍生的忿恨。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8》 生命的真相沒有極限

優先順序是生命很務實的生命法則,法則是最高指導方針,生物體被賦予辨識優先順序的能力,身體懂的事情,我們沒有不尊重的空間。

身體懂,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很抽象,所謂身體懂就是身體的原始設定,那是存在的事實,那是生命的本有。

有些問題沒有答案,生物設定就是範例,是進化的作品,也是造物的創意。

生物體被法則所監控,法則就在生物體內,生物體是大自然的縮影,身體大自然依附在法則之下。

謙卑和傲慢之間必須有所選擇,鬆弛和緊繃之間必須有所選擇,流動和停滯之間必須有所選擇,平靜和發怒之間必須有所選擇,鎖定目標選項後,剩下的就是做。

被法則監控就是類似的取捨,是和身體之間合作的方向,也是尊重大自然的方向,對身體將心比心,對自然法則全然臣服。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7》 建立尊重身體的身教和環境

如果你早已體會必須讓身體主導養生權,斷食就是必須熟練的技能,未能養成習慣或者遠離了環境,必須自問何以如此。
如果自己不熟練,如何跟人分享?如果你自己不做,別人要如何相信你?
營隊就是環境,熟練斷食的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是環境,對遠離病痛充滿自信的人聚在一起是一種正能量。
早期我從台灣的營隊進軍中國大陸輔導學員,體會到異地帶領團隊有其困難度,在自己的土地紮根是很明確的方向。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6》 身體是魚 藥物是熊掌

每一位用藥的人都指望這是擁抱健康的途徑,不能說他們有錯,畢竟沒有其他途徑,舉我母親和糖尿病共存的故事,她是一位聽話的病患,可是她的生命也因用藥併發症而終止。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從我個人的視窗望外看去,這是一個不顧他人死活的世界,慢性病的定義導致多少人生不如死,癌症的治療導致多少人臨終之前毫無生命品質。

疫情階段,思考災難的發生,寫下「災難是少數人的無法無天以及多數人的百依百順」,重點不在無法無天,在百依百順。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5》 寫給堅持忙到沒命的文明人

就一個忙字搞得我們生活失序,而且生命沒有品質,顧著忙的同時,我們顧不得自己在忙什麼,我們不清楚忙碌的背後就是貪、嗔、癡、慢、疑。

五個字彙整成一個「忙」字,我們有責任把這個字改成「生」,而不是活著的人都不希望看到的、對應「生」字的另外一個字。

生病很正常嗎?多少人對這個問題點點頭,事實上人類對於生病的誤解很深,經常把貪、嗔、癡掛在嘴邊的人卻不健康,可見人們對於生病的誤解有多深。

我過往長期誤解生病,回顧自己人生旅途中的貪、嗔、癡,不是這些念頭和行為可怕,是這些念頭和行為所製造的負擔和耗損很巨大。

耗損讓我領悟「能力範圍」,這四個字引領我審視自己這一生的錯誤決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決定和行為延伸到生命的失落、失序和失常。

為何選擇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在任何解答出現之前,我在貪、嗔、癡、慢、疑的提示中領悟所有的盲目。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4》 山窮水盡醫療路

環保學者所看到的世界末日和熟練身體之道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末日不同,想想全世界有九成以上的人不認識自己的身體,人類把自己搞垮了,接著也把世界弄垮了。

身體有多卓越,熟練身體之道的責任就有多慎重,責任的背後是憂心,真相是領悟自律養生使命的人太少,可是我們依然必須把所有的領悟記錄而且傳承。

不斷呼籲養生不是一門知識學,而是實證學,懂很多和研究很多都無濟於事,網路上聽很多和看很多也都沒有意義,只要你沒有走進自己的身體。

走進自己的身體,這麼抽象的字句請所有學有專精的名醫解釋,不如請自律養生的任何一位實踐家說給你聽。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3》 深化斷食 你必承擔

你的周圍必然是吃的環境和用藥的環境,這種環境是生病的環境,當不養生的環境和不健康的環境在你我周圍,我們推廣正念養生的阻力很大。

可是阻力不是困難障礙,不進步的阻力是常態,不改變的堅持是常態,如果你在阻力的一方,我鼓勵你加入助力的陣容。

當你深化斷食,很自然反觀醫療的荒謬,當你深入身體之道,很自然看懂醫療的顢頇。

身體之道由上蒼所賜予,斷食的契機由熟食文明所帶起,這是人類世界最迫切需要的覺悟,這是渴望獲得健康的人體最深切盼望的環境。

請思考後代子孫的環境,必然是醫療至上嗎?必然是用藥文化嗎?依然是時間到了就要吃嗎?依然是不歡喜就反目嗎?

深化斷食引領自信,深入身體之道引領平靜喜樂,和身體合作的深度將連結到責任和承擔,養生之道的宗旨是完全承擔,那是自救的綱領,那是愛自己和扮演好自己角色的落實。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2》 一切都和別人無關

每當我分析藥物的傷害後,對方問我「那我可以停藥嗎?」,提問者很單純,可是他究竟還沒釐清承擔的道理。

每當我聽到「我有家族性高血壓」,能想到的是這種拒絕承擔的教育到底要傷害多少人?

每當我聽到把失眠的原因歸咎給夜晚打呼的枕邊人時,能想到的是把不重視睡眠的後果推給無辜的他人。

每當我聽到「是醫生要我一定要吃藥」,能想到的是生病的責任無法自己承擔的現象早已是生態級的規格。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1》 人生必經的繞道

我們一生都在找那個連自己都不是很清楚的標的,而那個標的就是自己。

能找到自己有多麼幸運,我能分享的關鍵體悟是找到自己之後還在你身旁的人,他們是這個標的之外的重要標的。

我們一生要結識多少朋友,可以上百,也可以上千,你問每一位退休人士朋友在哪,他們深思熟慮後,能想到的就是現在還彼此關心的那幾位。

我為自己設定好工作的內容,工作能賞幾個錢都好,要能幫助人透過身體之道找到自己,直到你發現自己可以是一位謙卑而且大量、最重要的是願意同理他人的人。

我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定義自己,有那麼一個階段需要被人肯定,終於出現另外一個與自己相容的階段,繞了一大圈才清楚「為自己活」是這一回事。

那個需要被肯定的時代有競爭也有比較,那個物質主義的階段養成了傲慢和身段,直到有機會和自己相處,原來答案一直都在身上,原來這是人生必經的繞道。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10》 毒藥又來了

問題回到「你是進化的極品嗎?」,說身體不怕病毒,說身體不怕骯髒,怎麼說就是不相信,那你真的不是進化的極品。

繼續說身體不需要任何藥物,繼續說身體不需要任何疫苗,怎麼說都不相信,那你真的不是進化的極品。

可是明明就是呀!我有的你都有,我出生的年代距離你出生的年代也沒差多久,怎麼進化的層級可以差那麼多?

不是我比你聰明,不是你比我笨,是我的想法和你不一樣,是我所相信的理路和你不一樣,是我的進化設定被開啟了,你還沒有。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9》 Take Care How?

斷食是走進身體之道的唯一路徑,身體之道是深化斷食之後才熟練和熟悉的道路。

Take Care的關鍵是斷食,Take Care的關鍵也是身體之道,Love Yourself的關鍵是Love Your Body,Be Yourself的關鍵是Go Into Your Body,你必須挖掘得夠深,才有機會Find Yourself。

不斷看到、聽到沒有走進身體之道的人大談養生之道,養生之道變成專家之道,養生之道變成營養之道,養生之道變成醫院之道,養生之道變成疫苗之道。

處處都是號稱很懂養生的人,處處都有宣稱很養生的人,不養生的人也不乏養生概念,不養生的人也會說I Can Take Care Of Myself。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8》 依心而行

思想家賽門西奈克說「提供服務和願意提供服務不相同,即使都是給予,可是只有一種是慷慨的給予。」

他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高手,每一本著作和每一場講座都值得再三咀嚼。

閱讀的樂趣就是被一棒敲醒,我一路在書堆中尋找人生方向,不斷有智者送來出奇不意的箴言,喚醒那不時慵懶的靈魂。

體會到思考是一種頻率,可以從文字中釋放出來,也可以從對話中感受共振,是否因而被提升,自己很清楚。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7》 沒問題是問題 沒答案有答案

投資快二十年尋找健康的正解,而且答案必須呈現在自己身上,沒答案的問題一直出現,沒答案的問題一旦還在,必須繼續尋找,持續精進。

二十年分兩階段,兩階段的方向和任務都一致,由於年齡和經驗的增長,第二階段處理問題和給答案的調性不再相同。

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工作節奏也在成長,教育和輔導有系統的提升,學員必須願意跟上進步的頻率。

在進步的道路上,沒有原地踏步的權利,可是拒絕進步也是一種選擇,選擇拒絕健康的人比比皆是。

我的任務是提醒每一位朋友規避沒得選的生命破口,看到病急亂投醫總令人無言以對,送醫院是沒問題的答案,看醫生是沒答案的問題。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6》 知難行易的長斷食旅程

自律養生的任務是引導更多人看到健康的全貌,有能力執行長斷食不是你個人的事,是因為有這個團體才會有這件事,有機會成就這件事的時候,應該要思考的是他人的機會,不是自己的能力。

我們長期在溝通以及強化的就是這個機會是怎麼形成的,對應的是只想到買產品自己做以及不願意學習而錯失和團體連結的多數人。

一個現象被驗證,就是脫離團體之後的生活日常,曾經很拿手的事情怎麼突然變得困難了?以前斷食很有經驗的怎麼突然發覺自己做不來了?

斷食需要由一群人組成環境,這個環境的存在不是因為任何一位成員,是這個環境的團結力量。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5》 遲早要領悟的生命重訓

在這條路上摸索再摸索,就在深入疾病的世界後,感謝生命如此安排和鋪陳,在「我是對的」的環境中成長的我欣然臣服於「我錯了」的教誨。

「事情到最後一定會變好,如果還沒變好,那一定還沒到最後。」,十多年前在「金盞花大酒店」的電影台詞中收到這句話,當時有一種即時的領悟。

在每一回合的生命考題中思考處境的解方,往往在思考責任歸屬的部分出現停滯,最終領悟到當還有一個指頭指向別人,事情永遠不會圓滿。

投資不少生命驗證這則生命提示,當這份禮物在我心中落定後,隨時提醒自己承擔所有的不圓滿。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4》 不老的特權

人類曾經長期處於沒有老年的平均歲數,那是想要活到老年都很不容易的時代,我們何其有幸,在享有老年的時代擁有健康的身體。

為財富未雨綢繆是好習慣,為健康的財富未雨綢繆更是可以老而彌堅的時代必須養成的習慣,預見老而年輕的自己就應該要為老而年輕未雨綢繆。

年輕的時候思考要做什麼,年老之後思考要留下什麼,如何可以連結年輕時候的做什麼和年老之後的留下什麼,如果年輕時期所做所為可以把年輕帶到年老,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壯舉。

「年輕真好」不會是年輕人的意念,那是老年人的思考,如果不是攜帶著無奈和惆悵的嘆氣聲,而是真實享受逆齡的慶幸和喜悅,那是多麼值得恭賀的一件事。

因為斷食,十年前我在書上寫下「樂齡族」這個願景,幻想著一群擁有敬老卡的「年輕人」在一起的畫面,實際上不年輕,生理和心理卻十足年輕化。

很難想像斷食具被如此巨大的威力,不是深度涉獵,永遠只是想像和猜測,所有景觀都由身體來描繪,不是大腦,更不是沒走過的任何專家的道聽塗說。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3》 專業不守成

人最需要修的是承擔,在承擔的傘下才有所謂的服務和奉獻,領悟百分百承擔的就會走進身體之道,那是和自己的身體深度對話的生命道路。

承擔的道理在生命道路中分好多階段喚醒我,每一階段都是重大的生命考題,沒有所謂別人的責任,因為別人的責任都因你的責任而起。

人其次要修的是正直,做給別人看或非自己的意願而做都不符合正直的定義,和身體合作的道路上領悟了承擔和正直,「做該做的事」因此成為我的座右銘。

大腦想的和靈性要的不同調就脫離了正直,身為人的視野和靈性的視野迥異也就不符合承擔的定義,修練承擔和正直不但可以找到健康,也可以不斷提升自我。

斷食是真正的養生主流,這一段領悟沒有利益的勾牽,也不是為哪一家廠商代言,身體之道所代表的單位人人都具備,就是永遠為你我示範承擔的單位。

把所有醫學教育所學的學問擺在一旁,換一個視窗方向,對自己的身體大自然全然臣服,學習打破制約是多麼重要的超越。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2》 接通直覺的智慧

養生為何需要自律,這個問題要牽動到文明,最難解的部分是它牽動到人的貪念和惰性,它也牽動到人的自大和傲慢。

自律就是自己的紀律,所以是自己的事,因此自己在哪很關鍵,自己的定義也很關鍵,到底有幾個自己更是關鍵。

只是兩個自己的實況就讓很多人難以接受,讓別人看到的那個自己是一個自己,別人看不到的自己是另一個自己。

面對自己某個面向很嚴苛,很自然的面對自己就很適應我所謂的那個感覺,就是我不夠好所以我要改變,甚至是我很糟糕,所以要變成不糟糕的那個我。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1》 人格面具

一言以蔽之,認識自己要來做什麼,也知道自己最熱衷做什麼,然後已經在做自己要來做什麼的事情。

要說的是,人生真會有夫復何求的喜悅和慶幸,可能在他人眼中面具還在,不是我拆不下那個面具,也不是我喜歡那個面具,是我就是這個面具。

線上演講,主辦人問我為何會投入這份工作,我首先打趣說這要回答一個小時,接下來我以「命定」兩個字快速回覆之。

也就是,當你明瞭自己的工作是一份無可迴避的責任時,那種命中注定的感受會很強烈。

我是真的拆解過從幼年戴到成年的面具,至於是否依然帶著號稱偶包的面具,旁人所指的偶包其實很正面,自己也欣然接受。

人格面具的真相終身都伴隨著,你可能永遠都沒興趣知道,不小心掀開真相之後,發現生命的新大陸,這是我在志業的道路上收到最棒的禮物。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200》 延壽之旅

話題必須從耗損生命的消化工程開始,現代人何以收納「沒有尊嚴的老年」這種認定,因為只知道吃與活命之間的關係,不知道不吃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沒有生命的食物成為餐桌上的常態性佳肴,由於有營養需求,我們被告知要透過吃補充,很少有前輩提醒吃造成生命的耗損,而不是生命的延續。

舉每天吃一餐熟食和每天三餐熟食的對照為例,不需要記錄卡路里,也不需要記錄食物的種類,真要定量,就記錄消化所消耗的時間。

從耗損的角度,吃三餐的耗損三倍於吃一餐,也就是從餘生的長度分析,吃一餐的人將有三倍吃三餐的生命。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9》 照見與自己的融合

暢銷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有一段劇情是這樣鋪陳,諮商師蒼鷺問前來諮商的蛤蟆「你要不要告訴我為什麼來這裡?」,蛤蟆的第一反應說「他們要我來的」。

諮商師的溝通重點要先強調諮商是誰的責任,和要你前來諮商的人都沒有關係,和諮商師也沒有關係,唯有自己清楚責任都由自己承擔。

介紹親友上課學習之前,必須讓對方清楚完整學習的重要,切勿在對方回覆「聽看看」之後就心滿意足,因為這種學習的意義不大。

我在線上講課,下課後讓學員提問,總是看到半數以上的上線學員繼續關掉自己的影像,想起建忠告訴我他們精舍線上課一律打開鏡頭的規定,這是對授課老師的尊重,可是多數人就是很享受藏匿在暗處的自在。

藏匿的心態接近我不重要,或者是不要知道我的存在,明明是光明正大的學習,硬是要弄成偷偷摸摸的抄襲,我當年以「當真」為名出書,是發覺教室裡都被玩票學習者佔據了。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8》 從容就緒

曾經在書上寫過一段文字,描述我個人對於心理諮商師的觀察,我主觀認為扮演諮商師有機會領悟身體異常發展的全貌。

如果你去諮商,會發現多半是諮商師坐在辦公室裡等候,他們一向從容不迫的靜候接受諮商者的到來。

小時候看我父親看診,他永遠是坐在他的寶位,我最熟悉的畫面是前方坐著一位抱著小朋友的媽媽,然後我父親要小朋友張開嘴巴。

我父親終身沒什麼病痛,他真正身體出狀況都在我母親過世後,我很清楚是悲傷、憂鬱和孤獨終結了父親原始豁達的人生。

看診的醫生不全然是從容靜候患者的到來,有些醫生在診所內跑堂,同一間診所內有多間門診,患者急,醫生也急。

提供病患健康諮詢的場所卻營造重度的不安和急躁,走進各大醫療院所都是類似的景觀,養生最關鍵的元素從容,多數人都被死當。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7》 持續的力量

聽過多年植物人突然醒過來的故事,傳導的貫穿全賴親人每日持續的觸摸和鼓勵,我們對於肉體最陌生的地方當屬肉身靈性的聽覺,持續的喚醒終將促成突然的覺醒。

類似的劇本經常出現醫療和家屬持不同觀點的堅持,醫生對於患者清醒表示不樂觀,倒是家屬願意等候奇蹟,而奇蹟來自家屬持續不斷的努力。

我個人輔導過多位身體累積大量食物毒和藥毒的個案,多半進入中老年,聽懂讓身體傾倒垃圾的概念就看到健康的目標,可是即使有了終點(看到目標),也有了起點(願意開始),中間的道路有賴持續力的淬鍊。

台灣本土有一句民間話說「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身體臃腫的人想像沒有負擔的身軀道理一樣,唯獨過程就是需要配合持續力。

成或敗總會讓我聯想到人格特質,真有人這麼禁不起誘惑嗎?真有人如此承受不了辛苦嗎?事實上就是有,而且還是多數。

不舒服是抵銷太舒服的唯一路徑,我總是站在十字路口看著無法持續下去的背影,我不會不捨他們的選擇,我祝福他們。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6》 這,很重要嗎?

回想年輕時的所做所為,根據人生的重大領悟,那是何等的碰撞,即使都知道那是必經的歷程,曾經花那麼長的時間做那麼不重要的事情,我總是自問:這是必要的投資嗎?

從閱讀人的經驗中得知良好家教是不浪費生命的關鍵,針對為人父母的成熟度感受很深,我自己沒能在最成熟的階段給予孩子最務實的教育,決定投入教育做發揚自己價值觀的工作。

教育的目的除了減少犯錯,讓學習者可以努力規避犯錯,可是對錯總是事後諸葛,學習者應該要提升辨別事情的重要性。

縱觀生命中的錯誤決定,都是誤把不重要的事情當成重要的事情,都是誤把不重要的人視為重要的人,都是在時間排序中割捨了最重要的事情。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5》 身體的生存法則

法則所監控的是人類的心念,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貪嗔癡慢疑」,所有人類身上的病痛都從貪婪出發,承認貪婪後,有必要進一步看到貪婪所遺留下來的後患。

心念或說心性,就是管理情緒的能力或狀態,除了貪,嗔對於健康的破壞力被廣泛討論,人最難破解的情緒關就分佈在包括嗔在內的癡、慢和疑之中。

必須更白話的說明,法則隨時都在監控我們的情緒表現,每一次的不滿都被監控,每一次的委屈都被記錄,每一次的怒火都留下證據。

擁有人身就有行使良善的任務,成為人就必須展現慈悲本性,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負面對立都是健康修行的考題,心性的大方向就是把寬恕做到極致。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4》 因為相信

相信陪伴我一直深化斷食,一路上不斷推倒所有醫療的不實言論,我對於身體的相信終於擴大到全然,歸功於進化,也感恩造物主的巧奪天工。

不論是長出了什麼,或發展出什麼樣的異常,對於身體的因應處置,我深信不疑,來自於違逆本然的思緒和情緒反應,也來自於違逆自然的生活作息。

身體很有誠意的提醒要改變,除了把自己放很大的念頭要改,對價的思維要改,動不動就委屈或動怒的習性都要改。

負面情緒串聯毒垢和脂肪,恐懼和擔憂植入更多的複雜因子,憤怒和憎恨固化了早以糾結在一塊的組織,最終難以善後。

因為相信身體,我領悟了所有身體異常發生的軌跡,盤根錯覺的不滿和不服不斷強化不利於健康的發展,根本解方就是放下怨懟和怒火,不單是要寬恕對方,更要放過自己。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3》 那一刻 我心痛

把「不認識身體所以恐懼」放大再放大,仔細的觀察每一位被慢性病折磨好些年的人,是誰讓他們不認識身體了?是誰導致他們身上只剩下恐懼的充填了?

再度想起那一隻被主人狠狠砍死、每天生一顆金蛋的鵝,主人因短視近利而滅絕了永續擁抱金蛋的人生,想起每一位決定靠藥物控制病情的起心動念,這種兩造都短視近利的糾纏是不是無知和無情的糾結?

身體就好比會生金蛋的鵝,自癒力就是金蛋,醫療思維無視自癒力的存在,他們看不到這一條早已鋪好的道路,透過專業的傲慢凌遲病人的身體。

我很熟悉他們的笑顏,那種笑很無助,那種笑好為難,我知道他們的笑都已失真,不忍心斥責他們,也不應訓斥他們。

這種情境合乎生物設定嗎?這樣的局面是最高等生物應有的呈現嗎?我看著完全笑不出來的她,好心痛,好難過。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2》 揮別阿蒙

走在和身體充分合作的道路中,不時驚覺身體在吶喊,身體透過最細緻的傳導提示需求,平時輕聲呢喃,必要時才重重一擊。

聽不到很正常,不知道習以為常,可是身體的聲音一直都在,身體的訊息從來沒有停過。

好比腸道的細菌和免疫細胞之間的輕聲細語,好比細胞粒線體和腸道細菌之間的遠距傳輸,就好比心臟的跳動可以近距離放大成敲鼓聲。

我們都被環境耽誤,那些吃藥打疫苗的呼聲從未消失過,這是最嚴苛的現實,我們一直在退步,我們一直在退化,我們快要被大自然放棄了。

身體的聲音表示隨時都是復甦的時機,隨時也都可以是逆轉的開始,至少要對自己宣示,承諾先放下屠刀。

讓人刮目相看之前,必須先「士別三日」,揮別從前不知進步為何物的自己,那種感覺有多棒,那真要自己經歷過才知。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1》 暴怒之後

修養、修鍊、修行,這三個名詞都無關他人,一律回到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好比來的時候和離開的時候,就是獨自一個人。

當你遷怒於他人的時候,不想自己的責任,也該想到身體的承受,不去想對他人的傷害,也該想到對自己的傷害。

遷怒記錄了不成熟的人品,從習慣遷怒到巧妙釋放情緒就是修掉不成熟的路徑,每每聽聞長壽的人,能想到的是他應該從小就學會不遷怒。

如果我們要組成一個號稱會養生的團體,必須看不到勾心鬥角,也看不到既得利益,聽到滿堂的笑聲之前,先確認讓動怒的習性完全絕跡。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90》 心在聽

斷食這堂課牽涉到身體每一個細胞的生命延續,細胞各有其自主生命力,研習生理的醫學生最難進入的是細胞的心理層面,也就是細胞的靈性。

醫療系統之所以和真相背道而馳,因為都由醫生的大腦下指令,因為醫生的大腦有專業知識,可是療癒的關鍵不在知道,在心到。

心的感受和大腦的感知之所以不同在此,心是靈性的領空,知是大腦的領域,攸關全身細胞的公共事務不應只是知的領域,必須是心的領空。

坐在講堂內的學員多半是只用大腦學習的,偶而會有用心聽課的,會持續前來上課學習都根據心的意向前來,聽大腦意見的都不會再進入教室。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89》 活在此刻 放眼未來

你這一刻所忙碌的事情和十年後有關嗎?你這一刻為健康所做的所有努力可以連結到十年後的健康嗎?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甚至完全沒有任何證據支撐你理解這個提問,那麼最誠摯的建議是改變,也就是終止現在的忙碌。

在人生旅途中換工作是常態,換工作是一種很熟悉的改變,換男友或女友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種很快適應的改變,可是改變飢餓感和飽足感的輪迴卻讓很多人裹足不前。

我的責任是告訴有緣人改變飲食頻率對生命品質和長度的影響,健康無病痛的未來是多少人看不到的畫面,有些人甚至拒絕看到。

當你決定開始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時候,那個健康無病痛的未來圖像便開始模糊,藥與病的連結不是治病,是致病,醫生和你的關係不是有效的治療,是沒完沒了的治療。

現在和未來那一條線緊緊相連著,現在做對選擇,未來引領現在,現在做該做的事,未來將看到該看到的局面。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88》 必要的忽視

既然大夥都甘願忽視真正的病根,最該忽視的卻被告知要緊緊的抓住,那無所不量測的無聊行為就不能忽視?那無所不干擾的有病認知就不能捨棄?

無法接受我說法我都理解,因為大夥戴著看不到真相的眼鏡,療癒的真相在身體裡面,「最偉大的醫生是大自然、時間和耐心」。

健康就是請這三位偉大的醫生現形,你所做的每一件養生行動都得呼應這三位醫生的角色,而不是那些沒有意義的數字,也不是那些無聊的量測。

如果身上有被醫療鎖定的那種物質的存在,一定要學習在生活中忽視它的存在,去放假,去放鬆,去看世界的樣貌,去享受地球的美景。

不要關注它,不需要留意它,不用動不動就要檢查它有沒有走樣,你越是關注它,它越是想回應你的關注。

不要生氣,不要記仇,不要擔心生命快要終了,因為生命本來就會終了,人生是前來修寬恕,人生是前來研修必要的忽視。

Read More

《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187》 怎麼就對自己的不善良無感了

醫療壯大原本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夜郎自大就不是好事,忘了謙卑和良善就不是好事,一個人的意見永遠是對的就不會是好事。

看到化療的研發,看到疫苗的粗製濫造,看到器官摘除手術的氾濫,如果你同步也看到醫美產業的興盛,你真正看到的是什麼?

有一種現象,我稱之盲目的承受,民眾多半不從病人的承受思考事情的本質,器官切除之後續是一種,藥物副作用的盤根錯絕交互是一種,留在長期仰賴藥物者身上的恐懼不安是一種。

為何形容成盲目,因為無從選擇,只剩下盲從,因為所有的聲音都鼓吹接受醫療處置,不打算接受的人連拒絕醫療的勇氣都找不到。

人為何恐懼,因為有人恐嚇,因為有事件恐嚇,因為環境讓他不安,走進醫療環境之後開始不安,長期面對不會好的處方更加不安。

Read More
0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