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製造》未使用文章之二十 腸道菌相、菌腦腸軸與免疫系統
認識免疫系統不應停留在「知」,要有「做」的驗證。
不宜專注在「吃」,要有定期定時「不吃」的演練。
「健康很重要」和「睡眠很重要」都不能停留在認知,必須經由自律醫要演練成信念。
「和身體互動」是必修學分,「和身體對話」之後熟悉「和免疫力對話」。
認識免疫系統不應停留在「知」,要有「做」的驗證。
不宜專注在「吃」,要有定期定時「不吃」的演練。
「健康很重要」和「睡眠很重要」都不能停留在認知,必須經由自律醫要演練成信念。
「和身體互動」是必修學分,「和身體對話」之後熟悉「和免疫力對話」。
是不是自己,疫苗成為試金石,愛不愛自己,疫苗出了一道是非題。
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試題,不論角色,也不論工作職掌,我們立場都一致。
這是不是認錯的議題,或許是,可是你不孤單,大家都要共同面對。
在工作上必須推廣疫苗的人通常都打了疫苗,已經有不低的比例結果也質疑疫苗。
由於牽涉層面太廣,屬於全球性的議題,是人類的超級共業。
不需要追究責任,只需要清楚自己的責任。
讓疫苗打進你的身體,請你自己負起責任,責任不在強迫你打疫苗的人。
我想傳遞的訊息就在你的身上,它是天生的技能,它是無價的天賦,我們身上都具備。
嚴格說這不是人類的專利,野生動物也收到對等的禮物。
母愛不需要言語傳承,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身體對你的愛和母愛沒有兩樣,懂母愛就懂身體的愛。
母親為了孩子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身體為了保有生命不惜犧牲四肢以守護內臟,這是不幸身陷冰天雪地可能會發生的劇情。
平日把身體的環境守護好,身體肯定加倍守護健康,如何與身體同心同理是養生的大方向。
養生方向正確就不需要仰賴藥物,更不需要施打疫苗。
我最不解的是,讀了本文後依然無動於衷的所有人,誠懇呼籲,你真的嚴重失焦。
看到身旁還在狀況外的人,相信我,他們都是讀書人,應該說是高學歷的人。
覺悟疫苗真相的人正在累積,知道疫苗毒害的人越來越多,不敢打疫苗的人快速增加,可是真正願意探索免疫系統的人依然不多。
強調疫苗沒有意義,不針對新冠,流感疫苗也沒有意義。
從養生的方向,從身體的立場,從免疫系統的孕育,疫苗沒有存在的空間。
人類的生存稟賦在疫苗事件中完全被抹煞掉,從自我意識、良知、獨立意志到想像力,民眾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
多數人知道的是不打疫苗不能去工作,很多人選擇打疫苗是因為他們必須經常出國。
馬克吐溫說:「當你發現自己身處多數的一方時,就是該停歇並且回應的時候。」
就是那種很容易壯膽的氣氛,左顧右看都是和你想法做法一致的人。
你沒能熟稔自己的免疫系統,就不得已。
你無法充分信任自己的身體,就不得已。
你無法從最原始的設定去理解自己的身體,就不得已。
這裡面存在非常簡單的道理,卻必須通過你那極度複雜的思考魔障。
我們不曾問過身體是否同意打疫苗,掌握決定權的總是大腦,最後說不得已的也是大腦。
如果身體握有決定權,如果大腦懂得尊重身體的立場和智慧,身體必然有能力抽離所有思考中的不得已。
當民眾以「沒辦法」、「不得已」解釋打疫苗的理由,整體疫苗政策就是失敗的教育,幾乎所有民眾都在恐懼中執行他們的意願。
恐懼到不了健康,害怕只會讓健康更形遙遠,不知道只會讓無知的版圖不斷擴大。
將會有世界級的政治領袖開出第一槍,勇敢的站在第一線反對愚民政策。
民眾需要再教育,民眾需要知道真相,民眾需要清楚生命的真理和健康的方向。
疫苗的遊戲該停止了,疫苗的疆土該廢除了,疫苗的宣導該遏止了。
請深入人體進化的世界,研讀睡眠的研究報告,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天然養成,我們都需要用心體悟自己身體的無所不能。
看到需要善後的景觀,你我的視野不盡相同,可是都有竭盡所能進行善後的職責。
不妨,先釐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找出自己未能善盡認清事實真相的那一刻。
真相是,對疫苗沒有有任何需求的那一刻,假象是,我們早已進入需要全面善後的田地。
假象是人為的,可是假象已經轉成全民要面對的真相,因為假象,我們有機會領悟真相。
疫苗的爭議提供我們往內看到根本的問題所在,是民眾對於養生的不明究理,是民間瀰漫著不究竟的養生教材。
民眾需要免疫系統的全面教育,免疫系統是完全取代疫苗需求的人體寶藏。
人體不需要疫苗不是一種論述,你只要清楚進化所記錄的生存實力就清楚明辨。
身體存在一套平衡系統,我們只要試圖經由大腦的判斷介入身體運作,結果肯定不如預期,減肥成功之後的復胖就是忽略身體的調節能耐。
安眠藥不是身體的創意,鎮定劑不是身體的需求,減肥也不是身體的認知,身體只有導正平衡的方向。
投入身體意識的教育源自於對身體的敬重,我們從未訴求反醫療或反疫苗,認清醫藥文明完全是視窗轉換後的清晰觀瞻。
從小生長的環境賦予我遠離身體的設定,在西醫獨尊的鼓吹和簇擁中,照單全收形成廣大的價值失控。
時間管理就是生命管理,生命管理就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就是時間管理。
話題在健康做結論,如果你對於身體裡面的世界一片茫然,在後疫情時代,你的時間正快速流失中。
「時間不多了」,不知道有多少趨勢專家講過這樣的話,也不知道有多少環保學者講過類似的話。
每天不是聽到,就是看到救護車穿梭在大馬路上,所有這些必須緊急請求急救的個案早已不是單純個人保養不當的問題了。
當你有所不知,還堅持不想知道,時間真的不多了。
經過每一家咖啡店,看到兩個人眼對眼開心的對談著,到處是這樣的畫面呈現,我聯想到「療癒」的情境。
微觀是我腦袋裡面最務實的療癒畫面,必須能夠觀到腸道黏膜內外的雙邊對話,那是療癒的根基,由細菌和免疫細胞聯手打造。
從療癒的根基看國防,必須從認識黏膜組織的第一線防禦釐清療癒的全貌。
菌、腦、腸的三方通話建構了身體的國安系統,從菌相到情緒,從歸屬感到幸福感,都由身體的國安系統完整的記錄。
讓工作和休息理出最佳的平衡,讓呼吸和睡眠調節出最穩定的情緒,讓汗水和多巴胺共同撰寫喜樂的樂章,讓身體的療癒天賦全然釋放。
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怎麼病的,當然更不會知道生命是怎麼結束的。
自己都管不好的要管別人,連愛自己都不會的人可以愛很多人。
對於疫苗資訊所知有限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對於疫苗是否會造成傷害沒有概念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自己決定打疫苗得自己承受後果,你絕對無法承擔要求別人打的責任。
這是一個無法聲討責任的議題,可是我們必須清楚,這是人類在歷史上無法抹滅的過失,我們一輩子承受了太多無明的教唆。
我總是從失衡、失序、失控的大環境呈現中,細部看到那最不經意的失焦,就像我常分享的,那位硬要宣稱吃不下的幼兒把飯給吃完的母親。
我所領悟的畫面一直都是一小群人試圖拯救全世界的人,而世界的很多小角落藏匿著隨時都在思考如何改變世界的人,事實證明他們所做的改變多半是摧毀。
簡單的道理橫豎都在上方,自然法則撼動不了,晝夜節律改變不了,生物設定冷落不了。
事實真相是號稱人定勝天的是人,忽視自然法則的是人,棄自然免疫力於不顧的也是人。
政府並沒有強制執行,各個行業的相關公會或工會可能發出強制要求,可是堅持不打的業者不一定會受到懲罰。
曾經在民間出現家庭或企業內的強制聲浪,不打疫苗的人成了環境中的異類,堅持不打的人成為眾矢之的。
有點像是戰爭中的防線,有些地方守住了,有些地方則被攻破了,有人受不了責難而去打疫苗,有人因此而離職。
事過境遷,我們都得深思,而且冷靜,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從混亂的經驗中學習到什麼。
不只是新冠疫苗,所有疫苗的研發製造都存在和身體不全然相容的設計,這一切的發展,除了人性和商法的因素外,人類研擬一段遠離細菌的歷史,造成了藥品和疫苗的需求。
光是看到細菌的字樣,我們腦袋裡面的主觀就直接反射到對人體不利的方向,其實真相正好相反,人類維繫健康需要細菌的程度超乎我們的認知。
大方向研擬,這的確已經是教育的工程,屬於政府層級的事情,我們急迫需要重新研修腸道細菌學,和醫學教育的微生物學不一樣。
這是全民的學分,不是醫學生的學分,這是基礎保養學程,不是有病看醫生的旅程。
美國出版《原因不明》的內容以名人的死亡為主題,不是名人很了不起,是名人出事的機率可以成為參考指標,做為民間的縮影。
「原因不明」是反諷,趨勢專家把從保險公司的死亡理賠數據所看到的整理成一本書,那是最客觀的證據。
最扯的是堅持要送孩子去打疫苗的家長,這是一種不看書只看電視的現象,這是一種缺乏自主意識、只有專家意識的現象。
你如果愛你的孩子,就必須自己長進,這句話比較正確的說法是:你如果愛你自己,就必須讓自己成為願意虛心學習求教的人。
不論你打疫苗的原因有多麼不得已,打了就是打了,你得知道要如何善後,知道之前,先讓自己成為一位有思考和有學習力的人。
身體屬於每個人的資產,身體具備天然的防禦能力,身體具備不凡的療癒能力,接不接受疫苗是身體主人的權益。
疫苗的理論基礎只限於被動免疫系統,身體還有主動免疫系統,疫苗強化免疫力的說法並不成立。
每個人都必須聚焦在風險和傷害,如果那是一輩子的承受,如果那是攸關生命安危的承受。
當施打疫苗的風險還極度爭議,你有權利捍衛自己的身體不受到傷害,你必須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到任何汙染的侵犯。
在施打疫苗的世界中,你就是孩子,你我都屬於無知的一部份,要求我們打疫苗的單位並非刻意要傷害我們,他們可能並不清楚真相。
我們談的不是反對不反對疫苗,是要認清事實,知道真相是你的權利。
至於真相何在,每個人都必須聽完第二意見,甚至第三意見。
探討疫苗真相不是製造危言聳聽,民眾在接受已經打疫苗的事實之後,必須自行善後。
棘蛋白在身體內生成的機制以及可能的後續發展,每一位打過疫苗的民眾都必須深入,再深入。
不論你是當初鼓吹打疫苗的人,或者你是一直堅持不打疫苗的人。
不追究責任,不談是非對錯,我們審慎觀察:疫苗有沒有問題?
我的觀點一直不針對疫苗的製成或製程,而在其存在價值。
真相當然還是會續被掩蓋,我們只要揭示身體的真相,是身體不需要疫苗的真相。
被拯救,被誰拯救了,如果不願意自救,誰都救不了你。
覺悟或醒悟之後的某一刻,驚覺「天助自助者」是鐵則,認真回想,大半人生早已被自己的無明耽誤。
認錯很難嗎?收集解答的統計,提出辯解的多於回答很簡單的,不承認很難的累積不認錯的大數據。
生病是選擇的結果,遠離健康是貪婪的路徑,回想這一生的每一段提升或改變,處處都是誤導我的教育,時時都存在往病痛引領的人事物。
生命最奇妙的是經歷,少了經歷就沒有體悟,沒有挫折就不會理解何謂善莫大焉。
我們都趕過路,也都經歷過忙亂,也都很熟悉那種莫名的緊繃,如果無從體會這一切是如何影響健康的,那是真的茫然。
學會對身體同理,學習站在身體的立場思考,除了學習一段時間不打擾身體,找不到任何對身體更有利的途徑。
不打擾身體,就是懂得吃對食物讓身體休息的道理,就是願意斷食,就是願意把不吃的時間拉長,就是願意盡情讓身體去做它該做的事。
這一段路徑不是理論,必須要親自體驗,因為你的身體只能和你對話,因為你所願意做的是對你自己的身體最有利的事。
對於人與人的緣分好奇超過二十年,生命中發生的每一段因緣都引導我到前世今生,有些緣分的出現很刻意,分手的劇本也很刻意。
我為什麼要思考這件事,因為在台灣如此小的版圖中,我要知道有機緣學習斷食的對象和我之間的距離。
只要夠努力,網絡就會打開,和特定對象的緣分就會出現,深信這就是積極進取和消極被動所演出的差異。
我所思考的不是生意,是那位心中渴望知道身體之道的人在何處,我要如何接觸到他,我要把真相交給他。
研究幸福的結論歸納在人際關係,來自於超過八十年的個案訪談,代表人需要群體,人需要與人互動,人需要被關愛,人也需要去關愛他人。
從幫助人領悟到一種很奇特的喜悅,從為人服務感受到與接受服務不一樣的幸福感,證明我們的基因裡面記錄了為他人奉獻的種子。
我們都在生命旅途的某一時刻,覺悟到自己成為人的目的,那個領悟很清楚地呈現他人的圍繞,那不是簇擁,是服務的對象。
人最大的問題都不是生活上或是人際相處上的問題,是沒搞清楚是心在做主還是頭腦在決定。
我們說開心,從來都不曾說開腦,腦是因為開心而受惠的一個單位,因為試圖取悅對方而選擇對方喜歡吃的餐廳,千萬不能誤以為這是智慧的選擇。
我們說傷心,雖然是對方說了令人失望難過的話,這句話由大腦研判失格或不講理,可是到底是不順心還是不順腦,經常很混沌。
斷食的深度呼應身體自主的態度,我從身體示範自主領悟生命的道理,《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丹尼爾派克所謂的「動機三要件」在身體的行為中從不缺席,分別是:自主、專精、目的。
身體的責任是保護生命的運行,目的就是維持健康,為了唯一的目標,身體很專精的維繫每一個系統的正常運作,尤其是免疫系統和菌腦腸軸的最佳平衡。
生而為人,依循生命的價值和靈性的依歸而有明確目標,工作、家庭、職業、服務人群社會等,都可以專精而且稱職的演出。
回到大腦和身體的合作,前者需要在持續演練中不斷精進,後者需要在有規律的自主中得到強大的能量後援,身體擁有自主,大腦享受自尊,人生不虛此行。
你罵人嗎?你是那種罵人完全不假思索的人嗎?你是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強勢主管嗎?這種環境和開立處方的環境哪一種比較具有毒性?
我們可以振振有詞的說他就是該罵,重點是讓一個人自尊掃地和拿刀子搓他,從傷害的角度,本質上沒有什麼兩樣。
深入疾病世界,也瞭解情緒的破壞力之後,看到人為了錢也為了情,不需要動殺人的念頭,光是語言的殺傷力就足以置人於死地。
相信身體就沒病,這句話會遭致八成以上的人抗議,我所謂相信,一定會有相信前的努力和持續相信的行動。
一般人生活在相信身體的世界外面,永遠等不到身體最有力的回應,在他們的認知中,人遲早都要生病,身體越老越糟,健康越老越差。
這一切,都來自於我們生活在一個不願意知道真相的世界,健康的真相不在醫院裡面,在身體裡面,道理很容易懂,卻不為多數人所青睞。
環境越是惡劣,人的韌性和適應環境的潛能越是有機會展現,因此以時間軌跡來分析,我們基因裡面記錄的多半是居住環境和品質不佳的能耐和成就,傳承生存力是進化的最原始動力。
人類把煮熟的食物吃進肚子裡面才不過是幾千年的歷史,更何況煮到很熟而且很精緻才是近百年的紀錄。
意思是人體尚且不適應過度倚重熟食的飲食方式,我們的基因所記載的飲食傾向是未烹調的食物,呼應我們的消化道為生食而設計好的原始面貌。
好萊塢製作人羅伯艾文斯(Robert Evans)說過「每個故事都有三個版本:你的版本、我的版本以及真正的版本。」
對於醫療不再信任的人都奉勸要聽到第二意見,甚至是第三意見,因為三位醫生出現三種診斷,你是病人,會懷疑誰的版本才是真的版本。
有沒有可能,三種版本都不是真的版本?也就是說,有沒有可能,三種診斷都是誤診?
診斷是一種版本,治療又是另一種版本,因為診斷對不代表治療方式,就病人的立場,他最需要知道的是正確的診斷,還是最有效果的治療?
回想怒氣衝天的那一刻,似乎身上還出現另外一種指責聲音,自己都知道這是很難善後的舉動,為何多冷靜幾分鐘都做不到?
在工作場合不會顯露情緒,被壓抑的情緒都帶回家,可能訴苦,可能發洩,在工作家庭兩邊都不歡喜的情況下失去應有的理智。
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潛意識中不斷有要我改變的提醒聲,終於在人生首度掉入谷底的那一波,不到四十歲的我開始靜下來閱讀。
沒有拾起書本,我幾乎深信人生會被自己終結掉,結果生命際遇出現很多位貴人,即使目的不一樣,奇特的緣分引領人生的走向,燃起我動機的是一本闡述益生菌的原文書。
工作、生活、情緒、睡眠,這些因素要如何維繫平衡,一旦失衡,時間不能延續過長,否則真的會要人命。
深刻體會到靜和定的重要,再多的行程或會議,我的原則就是維持好行程與行程之間穩定的空檔,絕不耽誤會議,絕對尊重對方的時間。
慢活成為都市文明的奇蹟,這個愈活愈忙的趨勢已經抵擋不住,住在台北和紐約、東京已經沒有落差,如何把自己抽離這種生活型態,我極度確定,這是養生的秘笈,是長壽的關鍵。
把呼吸練好,把睡眠顧好,把肌肉鍛鍊好,把時間安排好,把斷食做好,錢只要夠用,因為有命才有機會花錢,因為有健康才能好好享受生命。
就把自己安置在那個無從選擇的情境中,後面追趕的不是鱷魚,也不是老虎,是你的良知。
知道斷食是現代人無從迴避的養生啟蒙後,遲遲沒有行動,可能你從來都不知道你可以很勇敢。
「我們對於所期待的事情從來沒準備」,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準備不來,是不需要準備,因為一旦需要準備,一旦有所選擇,勇氣就一直退縮。
在我成長的年代,見證過深植人心的父權主義,大人和小孩的分界很清楚,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更是高低分明。
父權不一定指男人當家,沒有男人的一家之主也傳承父權概念,母親也是根據父權主義來教育子女。
家長指定子女就讀的學校,進一步指定子女未來從事的行業,我們就看著乖乖聽話的孩子功成名就,可是最終生重病。
不刻意連結聽話和生病,是很多案例示範了靈性和心智之間的鴻溝,隱約在環境中看到好多干擾生命品質的黑手,就是父權的魔手。
當你生氣了,身體就記錄了,因為心痛,因為不開心,靈性也記錄了。
動怒,不只是認知意識的範疇,牽動了靈性,也牽連到身體,不是只有大腦有記憶,身體在記錄,靈性也在記錄。
對情緒的怒吼有所領悟,因為知道情緒和組織異常之間的連動關係,領悟到生病或不生病之間存在清晰卻不容易駕馭的十字路口。
身心靈三者之間的對等互動關係是如此的令人捉摸不定,可是身為人,不時都會感受到那種神奇的力量存在,不只是身體有力量,靈性也不時在表達其訴求。
身心靈是多麼浩瀚的世界,渺小如我,如何能穿透如此神秘的人體組成?
當身體透過疼痛表達其基本訴求,好比靈性透過覺悟在指引人生方向一般,我們的心智要如何理性解讀來自身體和靈性的聲音,基本面,隱藏著生命的大方向。
有一家拉麵店只在晚上營業,不接受訂位,食客都很規矩的在門外簽字排隊,他們的連鎖店規矩一致,提供的飲食文化也一致,食客可以為了一小時用餐等候一小時。
從他們的經營理念領悟,只要堅守你的價值,就會有忠實的支持者,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頻率。
開店做生意要有中心思想,上班領薪水也是,說穿了,每個人一生都要堅守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可以汰舊換新,可是必須守住原則和方向。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我很認真的聆聽柯維大師的演講,他在演說中說了一句引導我深思的話,我隨即一字不差的把他所說的內容記錄下來。
他說:「Ask yourself: Am I using my time in the wisest possible way ? 」,當年,你問我為什麼這句話對我來說如此的重要,我的回答可能是直覺。
這句話的意思是:「問你自己,我是否用了我所能使用最明智的方法來支配我的時間?」。
從話裡面挑出最重要的文字,我相信你和我有一致的看法,就是明智,而且必須是最明智,可是讓我領悟至深的除了明智之外,是明智後面出現的那個「possible(可能的)」。
很期待有那麼一天,《我斷食,我驕傲》可以成為一本感人的故事集,因為斷食本身就是一則令人感動的故事。
我經常以溝通動機形容辦講座的目的,諮詢的目的就是勾引出最強大的決心,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在挑戰自己,每一則斷食故事都必須具備啟發動機的力道。
如果你是經過斷食洗禮的受惠者,應該要很期待有一天國人都在傳誦我們所撰述的斷食故事,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斷食故事的撰述者。
斷食如果是延長生命的紀錄,那麼每吃一餐就是縮短生命的紀錄,我說如果是期待能夠吸引沒有斷食意願或經驗者的注意,事實上,斷食不僅是個人的健康實證,更是延壽的日記。
「我們都有」的意思是「我們都具備」,說得更明白些,就是「我們都會」。
我們可能會游泳,我們可能會開車,可是有人不會游泳,有人不會開車,我想說明的是:我們都會斷食。
所謂會,代表這是一種能力,意思是當沒有食物可以吃的時候,我們都有能力因為沒有吃而存活下來,更直白的說法是不吃其實是一種能力。
「細胞自噬」之所以和不吃連結,人體的進化層級之所以來自食物缺乏的惡劣環境,代表不吃和更好的生命品質存在一定的對等關係。
人生的羅盤是靈性意識,不是大腦意識,兩種意識取得共識,靈性就不會恐慌,大腦會收到愉悅傳導。
希望就好比快樂,由靈性意識所釋放,希望就好比感動,也由靈性意識所主導,有機會完成靈性的託付,希望感就存在,人就會感到快樂。
清楚這一生是前來完成靈性的託付,對於未來會充滿希望,對於人生會充滿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