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養生實踐家之旅087》 輸贏
輸贏對於球隊或球員選手來說是成績和紀錄,回歸生活面,輸贏代表的意義何在?贏是贏了什麼?輸又是輸了什麼?
如果贏了求學過程中的每一次考試,結果在關鍵的升學考試中輸掉,那麼到底是前面的贏重要,還是後面的輸比較關鍵?
如果我們把輸贏置入教育中,結果都不會贏,因為這種教育的結果必然輸,輸贏教育的另一面就是面子,輸贏是一種表面功夫的潛移默化。
輸贏對於球隊或球員選手來說是成績和紀錄,回歸生活面,輸贏代表的意義何在?贏是贏了什麼?輸又是輸了什麼?
如果贏了求學過程中的每一次考試,結果在關鍵的升學考試中輸掉,那麼到底是前面的贏重要,還是後面的輸比較關鍵?
如果我們把輸贏置入教育中,結果都不會贏,因為這種教育的結果必然輸,輸贏教育的另一面就是面子,輸贏是一種表面功夫的潛移默化。
志業不同於事業,前者多出使命的點綴,後者則有更多關於市場以及利潤版圖的投注。
從天賦延展到志業,也讓使命串接天賦,這三者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詮釋,可是它們之間密不可分是事實。
如果人生來具備天賦,那麼人應該也同時具備連結天賦的志業,志業的信差不是沒敲門,是我們沒有回應。
從細菌的生存邏輯中,我們有機會理出人類逐漸覺悟的真理,那是一個沒有計較、沒有競爭、沒有面子、沒有仇恨的世界。
當我們把思考鎖在進化的概念方向中,想想健康和細菌之間是哪一種關係,這些微小生物是提供給人類健康,還是只會營造病痛?
起心動念一旦失去準心,動機一旦偏頗,整體行動方向就很難導正,處理症狀的醫療因此把人類帶往萬劫不復的田地。
科技與方便性並沒有為人類營造幸福,醫療與健保卡並沒有確保我們更健康,因為我們與細菌為敵,不知道細菌意圖與我們共生,牠們期許創造雙贏。
為什麼你必須斷食?
因為你身上有垃圾要清掉,斷食就是提供身體清垃圾的引信。
為什麼你必須斷食?
因為你身上太多地方出現淤塞,斷食就是讓身體打通管道淤塞的契機。
為什麼你必須斷食?
因為你身上的療癒系統和救援系統都早已停擺,斷食是讓備用系統重新啟動的動能。
為什麼你必須斷食?
因為長期低迷的免疫系統正在等候重新歸建的機會,斷食讓免疫系統接通電源,回到最佳狀態。
書是人寫的,書是人讀的,人可以讀書,人也可以讀人。
書是文字的集合,文字是思緒,文字是情緒,文字是人用來表達想法的媒介。進入書的文字,驚覺,書也是人,一本書可以代表寫書的人。
讀書是划算的投資,作者的一生,換成讀者的一天、一星期或一個月。
如果寫書的人收集快樂,那麼讀書的人也可獲得快樂。
身兼兩種身分角色是我,深知,書寫和閱讀都充滿喜樂。
超過十年的近距離輔導經驗,最深刻的感受是人們對於自己身體的陌生,每一次斷食營都給我強烈的衝擊。
心中不時會有聲音提醒,就是這件事,如果人生要留下紀錄,就記錄這件事,就去扭轉這件事。
這件事有各種詮釋方式,我有想法就寫,有靈感就記錄,有感動更是第一時間停下來撰述。
當我們開始對健康有所重視,首先學到的是決定是否健康的數字,或者膽固醇,或者血糖,或者是體重,是數字決定了動機。
數字有所謂正常或不正常,驅動改變的是異常的數字,暗示行為終止的是正常的數字。
數字反應的現象在身體裡面,影響我們行為的是眼前的數字報告,因為我們看不到身體裡面的變化,只能依據數字來提示。
發明數字養生的人或單位犯了誤解身體的錯誤,數字提醒我們看到,其實不需要數字的提醒,人可以知道身體裡面的狀況。
我們經常忽略,身體不時會告知內部的狀況,最熟悉也支持健康的一直都是自己的身體,最不挺身體的一直都是自以為是的大腦。
母性不是嘴上說愛,是付出行動,是把愛子女的真心化為實際行動,是可以為了孩子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
從另一個角度剖析人類的病症,情緒聚焦在怒火或是憎恨的結果,醫院裡面必須為這些情緒安排重症病房,生病的人通常不知道病痛從何而來。
怒製造了仇恨,恨升起了爭端,人體容不下這些情結的累積,神經傳導不歡喜這種元素的傳輸,內分泌因而散佈了生理的淤塞或異常。
上帝創造了母性,期許為健康與和平做示範,哲學家闡述了利他的境界,也提出了領先指標思維的意義,只有人類透過粗魯的行為拒絕了這些美意。
如果人生就是前來牽腸掛肚的,那麼,人生就像多數人所描繪的一個苦字。
釐清自己的生命方向後,人生理應無牽無掛,因為我們只要接受最高意識的引領,一步一步往前走。
還有疑惑,只要對照之前的逆境和此刻的順境,甚至對照之前的順境和此刻的困境,霎那間,豁然開朗。
誰為難你了?誰又讓你牽掛了?誰又牽掛你了?你又為難誰了?
每個人都用盡了蠻力,每個人都拉扯著放不下的人,結果每個人都原地踏步。
心是直接的,腦是交錯的,第一時間反應屬於心的指令,思考之後做屬於腦的決策。
請用腦思考這兩者的差別,也請用心託付未來的餘生。
與最高意識相通的是心,餘生不再遺憾要依心,少了心的出發,沒有心的指引,沒機會說出無愧我心。
心沒有對錯的程式,只有真假的感應,心沒有利己的目的,只有共好的藍圖。
讓身體擁有時間就擁有生命,讓消化道擁有時間就擁有健康的腸道,讓腸道擁有時間就擁有穩定的菌腦腸軸。
生命存在時間就存在,得到時間的生命延伸更多的生命,身體在延續生命的過程延續可用的時間。
給身體時間是養生的第一課,身體擁有時間就擁有生命,珍惜身體的時間就是珍惜生命。
面對人生處處是考驗的事實,說真話一直都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真相一直都是事情塵埃落定的最後一幕。
在真話與真相之上,是法則,是天道,是做人無可迴避的準則。
在真理之下,健康不是選項,是存在,一旦不健康,該面對的是哪些行為違逆了那一條不偏不倚的中道。
在養生之道的學習路上,最讓我讚嘆的除了身體的天賦外,就是身體對於說真話的鞭策,還有身體不允許演練仇恨和怒火的堅持。
綜觀所有對於醫療觀點的來者不拒,看到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知識水平愈高的愈崇尚醫療,集體偏見穿梭在人類各個階層之中。
服用藥物的人深信自己將一輩子服用藥物,他們接受不健康的命定,他們不願意努力推翻這些相信。
這是最典型的似真非真,根據自己信以為真的事情去行動,即使人類世界早已揭開醫藥的面紗。
我談的是意境,是我們無感的時間消耗,好習慣所能成就的版圖絕非所有人都可體會,這一刻覺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換個時空背景卻成為絕頂熟練的專技。
能吃絕對是一種福氣,可是一直吃就不是值得祝福與期待的習慣,可以站立也可以走動是福氣,可是當雙腳拙於操練,過了半百就從腳力開始老化,每天不停的吃直接預約病痛的報到。
身體的忠告很明確,斷食不是你的選項,是身體的需求,嚴格說,是身體的要求。
想像在談判桌上的兩造雙方,一邊是身體,另一邊是大腦,後者就是你的思考和你的意識。
談判桌就是人生的選擇,你有拒絕選擇的權利,拒絕和身體對話是所有人的自由。
可是,熟悉身體之道的人提出了建言:你不但沒有拒絕的權利,在談判桌上也沒有不讓步的權利。
對於想要增胖的人來說,細菌力是不是他們的機會?問題可以更全面性的陳述:「腸道菌相是不是減重、增胖甚至維持穩定體重的關鍵?」。
這個問題在我個人的經驗值中只獲得一半的肯定,如果這是個百分百的答案,接下來又是「快速有效」以及「產品至上」的商法獨占鰲頭,人們將持續遠離自律,繼續為所欲為。
經常分享靠撿拾垃圾維生的拾荒人,為何他們擁有堅強的免疫系統,為何他們從垃圾桶內把別人不吃的食物直接往嘴巴裡送,為何他們不會因為吃了垃圾桶裡面的食物而生病。你聯想到垃圾桶的髒和臭嗎?想想拾荒者的身體是否有能力移除所有身體不需要的細菌,繼續想想他們生活中有一餐沒一餐的過,對於身體世界的藍圖是否該有所更新,對於身體意識的認識是否應該重新建立。
婦科病症長期治標不治本的處置後,接下來就是不孕症請求執行試管的大批婦女,速效文化橫掃生育需求,民眾的思考沒有原因,只要結果。
深入斷食世界的人眺望醫療,看到了什麼?領悟了什麼?看到了嗎?那個不願意學習斷食的人看不到的世界。
醫療好偉大,身體好委屈,我曾經撰寫冤獄的故事,為身體打抱不平。
我們在身體囤積大量毒素同時講究吃,在腸道堆積大量廢物的狀態繼續吃。
我們住進醫院病房的同時沒有忘記吃,在身體提醒不需要吃的時候繼續吃。
肝臟膽管腸道變成囤積毒素的大本營,毒害身體的發臭物質藏匿在身體內。
試圖透過身體以外的途徑解決身體內部的問題,這是早早被破解的邏輯謬誤,可是卻存在於大多數人的意識層級內。
意思是我們的問題和答案完全不在同一個時空中,除了接受謬誤的教導,人們被迫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去圖利少數人的意念。
把實質的擁有放到我們的身體,身體的機能是養生的主要依靠,當我們為了口腹之慾或病症的治療而囤積食物和藥物的毒素在身上,我們不再擁有健康的身體。
社會價值物化了我們的需求,當人們所思考的主軸都是物質面的擁有,捨棄掉的幾乎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擁有。
身體是我們用得到的擁有,食物或許是,或許不是,看我們怎麼把食物的價值運用到身體裡面,如今,人們腦中所期待的擁有是藥物,不是身體。
社會教育貶低了身體的價值,無限放大醫藥的價值,人們如今擁有恐懼、害怕、仇恨,不擁有健康。
我們都在等候健康到來,時間的刻痕處處是等候健康的足跡,唯獨健康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因為缺少相對的付出,因為不願意給身體時間。
人類最無明的行徑就是一邊折磨自己的身體,一邊等待身體要歸還健康,證據顯示,一具同時要處理食物和處理藥物的身體,健康遙遙無期。
我父親一直是我的生命價值對照,首先是他的工作內容,其次是他個人的身教,因為他的導和演,醫生的職業價值在我眼前逐漸崩解。
投胎成為醫生的孩子不全然為了當醫生,我的生命從經歷診所的家說起,不經歷就無從對照,不去觀察就無從看到真相。
嚴格說,醫生的家庭只是現今社會的縮影,能看到的都是疾病的發生,都是病了,沒有一套劇本告訴你不會有病。
病是一種很無情的聚焦,導致所有人都在潛移默化中預言自己即將到來的病程,導致渴望健康的人不相信健康。
回到時間依然不停止的這一刻,生命軌跡呈現上揚還是下滑?身體的狀態呈現疏通還是堆積?人際關係處於正能量還是負能量?在時間的規劃與安排上講究嗎?經常會遲到嗎?看到前方的10年,甚至20年,想想自己的健康狀況有實力完成生命所託付的價值嗎?是否,改變是當前唯一的機會?是否,聽從內心深處的聲音是此刻唯一的選項?
有一種情結,是一種可以調整的人格特質,堅持把自己關在受傷的狀態,被拒絕也受傷,被糾正也受傷,被責怪當然就受傷。
一系列的欺凌在延續著,一輩子的不順遂在進行中,很想求救,又不願意求救,很想示弱,卻又反過來逞強。
為何眾多疾病無從醫治,因為病根在記憶深處,因為病原在隱藏的真相,因為堅持要生病,因為堅持不給自己有療癒的機會。
為何人類無從深究甚至解決癌症的發生,因為光是同一屋簷下的兩個人都無從解決,這個議題可以濃縮到一個人的修行面向,也可以放大至人類無從善後的重症趨勢。
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會有無法解決的結果,就是癌症時鐘繼續下探,罹患癌症的人數繼續增加。
這依然是人類的修行議題,依然是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
回到生活面,看到沒?又有人發飆了,又有人不爽了,又有人拍桌怒罵了,又有人拂袖而去了。
我們在孩子面前示範對立的情緒,我們在孩子面前上演算計的橋段,我們的工作或許美其名管理集中營,實質上是終結善良性命的劊子手。請不要在醫療的領空中高舉健康的大旗,所有疾病的處置和善後都屬於人類遠離身體世界後的環境元素,圍牆是我們蓋的,火是我們點的。
養生一旦背離了身體的思考就很容易偏離正軌,我們生活在一個大部分元素都遠離大自然的環境中,在養生的大方向之前,最大的阻撓居然是態度,導致我們失去健康的居然是隨身攜帶了一個大桶子。
「利他主義(Altruism)」成為專有名詞誠屬必然,這是人類的覺悟紀錄,這是哲學論述為人性指引光明的去處。
在我吸收「利他主義」的第一時間,前方還大剌剌出現一個「有效的(Effective)」字樣,花了不短的時間徹底明瞭這兩個字共同存在的意義。
這就是我所觀察到的學習態度,學和做處於完全不一樣的高度,做中學和只學而不做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局面。
我們都懂利他,也都願意利他,可是真正的現實是沒有利他的能力,真正的障礙是利他只是概念,不是全力以赴的境界。
傳統這個名詞表面上有接近保守的意境,而保守則有不能改變的壓力,代表一種不能做自己的環境,這是一種違逆生命價值的風氣,這是一種有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為自己而活的悲慘世界。
有一種劇情是這樣上演的,某人的身體出現狀況時,周遭好友快速下達就醫的指令,當醫療的指導方針出爐後,所有人口徑一致的鼓吹儘快配合,不是動手術割除就是進入化學療程。看到的幾乎都是清一色失敗主義的爛戲,因為器官被割掉的不是你,接受化學藥物荼毒的也不是你,好朋友的確是真心關懷,問題是大家總是搞錯了方向。
恐懼多了,勇氣就少了;負面思考多了,正向的期望也就消失了;信心不見了,想要透過改變而獲得幸福美好的動念也就直接否定了。
擁抱陌生可以鍛鍊正向的勇氣,勇於說出心中的意見看法可以放大自己看到世界的景觀,這些和健康看似毫無關係,卻是大大有關。
恐懼是這樣形成的,不安是這樣發生的,災難是這樣形成的,悲劇是這樣發生的。
何以是莫名的恐懼感,因為理所當然,因為不求甚解,因為沒有人願意負責,也沒有人願意深究責任的歸屬。
當不好的結果發生,就到處卸責,就找人承擔責任,責任只有在結果不如預期的時後才是檯面上的議題。
這是我們的世界,是你我熟悉的世界,也是我們一起造就的世界。
說實話,良心話,你不能沒招,必須經過審慎的思辨之後,確定自己必須有能力出招。
坐在醫生面前,聽他指示接下來該如何存活,那是沒招;坐在餐桌前看著手上的藥丸,分辨飯前飯後,那是沒招;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想著自己剩下多少日子可以活,那是沒招;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廣告的特效藥,想著自己有沒有機會靠這一顆翻身,那是沒招;坐在一群三姑六婆中間,聽著她們細數哪幾位名醫的門診多麼難掛到號,那也是沒招。
曾經一度扮演到外地求學的遊子,對於回家曾經高度的渴望,如今看著人類使盡洪荒之力在毀滅世界,即使這是每個人的生命課題,卻早已擴大成為人類存亡的問題,問題的根源正是集體否定本我的存在。
相信自己的人一旦接受斷食,他們不僅執行率高,成功率也高。
想幫助這些人,必須發掘出他們,找到他們,然後協助他們,因為斷食會讓一個人徹底脫胎換骨。
也有人不解為何要持續開斷食的課程,既然斷食的動機在有自信而且願意嘗試的人身上,課程就是和這些人連結的機會。
課程的重點就是把學習者的動機勾引出來,連結到遠離病痛的終極目標,他們都是先清楚目標,接著確立動機已經成形。
透過紀律和身體互動,喜樂快速連結到信心,希望直接驅動對於旁人的關注,這是最純真的關愛,這是最真誠的利他行動。
沒有把是否從工作中賺到錢列在喜樂的因子中,把身外之物和喜樂相連結的結果,喜樂會變質,把利他行動和利己目的相連結的結果,喜樂是認知,駕馭了感受。
生命談因果,健康也是因果,不認同因果的人很容易否定自己,不認同自己的人絕對忽略了負面情緒的因果關係。
已經發生的都應該發生,生命的課題都在這一刻,方向是否偏了,路徑是否反了,態度是否差了,因果關係是否搞錯了。
細胞該分裂就分裂,細胞該死亡就會死亡,在大自然的邏輯中只有存在和不存在,只有回收和被回收,真有選擇的機會,每一個生命都會選擇讓自己和下一代活得更好更安全。
在自然界中沒有違逆自然的存在,只要人類號稱的聰明智慧不存在,地球會和諧,生命自有生存之道。
吃飯和時間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耽誤多少人的一生,不學習也不願意體驗斷食的人永遠被這一條線遙控著。
肚子餓和飽足感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牽動了內分泌的動線,牽動了情緒,牽動了脂肪的囤積。
健康和營養補給品之間有一條線,好比牛奶和補鈣之間有一條線,這一條線創造了可觀的商機,對於健康的貢獻則見仁見智。
問自己執著了哪一條線,時間到了就要吃?疫苗到了就該去打?生病了就該去找醫生?還是經痛就吃止痛藥?